您的孩子是否有经常挤眉、眨眼、噘嘴、耸肩或是清嗓子、摇头、抖身体等动作,您是否因此而呵斥他(她)?您可知道,孩子并非故意而为之,很有可能是患上了“抽动障碍”。
小儿抽动症,又称为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出现的肌肉抽动或发声。这种病症在儿童期发病率较高,且往往会对患儿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一、症状识别
小儿抽动症的症状主要包括两大类: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表现为头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的不自主运动,如眨眼、点头、耸肩、扭腰等。发声性抽动则表现为喉咙发出异常声音,如清嗓子、咳嗽、尖叫等。这些症状通常在儿童期出现,并可能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二、发病率与人群特征
小儿抽动症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为1%~3%,男性患儿多于女性。该病通常在5~10岁之间发病,但也可能在更早或更晚的年龄出现。大多数患儿在青少年期症状会有所缓解,但仍有部分患儿会持续至成年期。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小儿抽动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遗传、神经生理、环境和心理等因素均可能与其发病有关。遗传因素在抽动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部分患儿有家族遗传史。神经生理因素方面,抽动症可能与脑内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异常分泌有关。此外,环境因素如感染、药物等也可能诱发抽动症。心理因素如焦虑、压力等也可能加重抽动症状。
四、影响与危害
小儿抽动症不仅会对患儿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造成危害。首先,抽动症状可能使患儿在社交和日常生活中感到尴尬和不适,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影响与同伴的交往。其次,抽动症患儿在学习和注意力方面也可能存在困难,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此外,抽动症还可能引发患儿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五、诊断与评估
小儿抽动症的诊断主要依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医生通常会通过询问病史、观察症状、进行体格检查等方式来评估患儿的病情。在必要时,医生还可能进行脑电图、头颅磁共振成像等辅助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
六、治疗建议
1.心理干预与家庭支持
(1)心理治疗启动。引入心理治疗,以认知行为疗法为基础,帮助患儿和家长认识抽动症的性质和应对策略。通过谈话和互动,增强患儿的自信心,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2)家庭治疗。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治疗过程,学习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患儿。家庭成员可以共同制定行为规范和应对策略,为患儿创造一个温馨、理解的家庭环境。
(3)教育支持。与教师和学校建立紧密合作,让教师对患儿的特殊需求有所了解,并在学习和社交方面给予适当的支持。
2.药物治疗与症状管理
(1)药物治疗评估。根据患儿的症状严重程度和医生的建议,评估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果需用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定期监测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
(2)症状管理。家长应密切关注患儿的症状变化,学习如何在症状发作时给予患儿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同时,应避免对患儿的抽动行为进行指责或批评,以免加重其心理压力。
3.教育强化与社交技能培养
(1)个性化学习计划。根据患儿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和辅导,帮助患儿跟上课程进度。
(2)社交技能培训。针对患儿的社交困难,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如角色扮演、沟通技巧练习等。通过实践,提高患儿的社交能力,增强其自信心。
4.生活习惯调整与复发预防
(1)生活习惯调整。家长应引导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度运动等。这些习惯有助于改善患儿的身体状况,减少抽动症发作的频率。反之,则可能会加重病情。另外,受外寒入侵及吃生冷寒凉食物及含大量食品添加剂的加工类食品,都会加重抽动症的发生。
(2)复发预防。治疗过程中,应关注患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引发复发的因素。家长和医生应定期评估治疗效果,根据患儿的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小儿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通过正确的识别、评估和治疗,我们可以帮助患儿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让他们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作者 | 广西梧州市妇幼保健院薛碧萍
来源: 薛碧萍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