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9日是第19个“世界卒中日”,世界卒中组织指出,90%的卒中是可以避免发生的,因此,学会有效预防卒中的发生,以及及时发现卒中的早期症状极其重要。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如何快速识别卒中?发生卒中怎么办?10月29日,河南省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博士孟淑辉做客大河网,为网友分享如何快速识别卒中,及时有效应对卒中,以及如何有效预防卒中的发生。
现状丨脑卒中疾病已成为威胁国民身体健康的“头号杀手”
脑卒中是指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在我国,脑卒中疾病已成为威胁国民身体健康的“头号杀手”。
“中风是中医的病名,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专著。中风,西医又叫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孟淑辉说,缺血性卒中也称脑梗死,是指因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出血性卒中,是指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引起出血,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类卒中均会造成脑组织损伤,出现肢体偏瘫,严重者危及生命。而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左右。
脑卒中作为危急重症之一,具有发生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及经济负担重等特点。其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是我国当前第一位致残病因,发病后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中风病例为200多万例。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风的发生率还将呈逐年上升趋势。
“无论是缺血性卒中还是出血性卒中,时间就是生命,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在发病后要立即拨打120,要听从120的专业建议去往最近的具有卒中急救能力的医院救治。”孟淑辉提醒,在等待120救护的这段时间,首先要保持患者处于最舒服的状态,切记不要拖拽病人,避免出血性卒中病人进一步出血;其次不要随意吃任何东西,以防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导致救治机会的减少。正确的急救对于减少卒中致残致死的发生至关重要。
信号丨出现症状应对要快
孟淑辉表示,脑出血的前期症状有些跟脑梗死临床表现大致相同,如肢体运动障碍、言语障碍、意识障碍、视觉障碍等。不同之处有,首先是头痛:脑出血时,尤其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其次是恶心呕吐:脑出血可能导致颅内压增高,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
那么如何能够尽早发现和识别脑卒中,争取治疗时间,减少甚至避免脑卒中的后遗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单地说,就是4个字母——FAST,字面的意思是“快”。FAST评估法是国际通用的一种快速识别脑卒中患者的方法:F就是face、脸,微笑测试,请患者微笑或者龇牙。A就是arms、肢体,举手测试,请患者平举双手坚持10秒钟。S就是speech、讲话,语言测试,请患者重复一句话。如果以上三种测试出现:1.一侧面部表情不正常,2.一只手举不起来,3.言语不清楚,这三个症状中的任意一项,卒中发生的可能性为72%!这时请不要犹豫,记住T就是time、发作时间。发生了上述情况,请赶紧拨打120,告诉120的接线员,患者的症状和发作时间,以及你的准确地点。120会立即指派距离你最近的具备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的医院的救护车赶到。
孟淑辉表示,国内把这种方法改良成更容易记忆的“中风120”口诀:“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2”代表“2只手臂是否出现单侧无力”;“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如果突然出现以上任何一个症状,则有可能是卒中,要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预防丨提前“排雷”降低发生率
孟淑辉认为,脑卒中患者,即使经过规范积极救治,仍有约2/3会出现各种后遗症,包括肢体活动障碍、吞咽障碍、言语不清、认知和心理障碍等,卒中患者长时间卧床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变形、皮肤破损等问题。
脑卒中的康复概率因多种因素而异,但通过积极的治疗和康复训练,部分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恢复效果。康复方式包括早期康复、个体化和阶段化的康复方案以及预防复发的措施。对于具体的康复计划和措施,孟淑辉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卒中后康复治疗的最佳时间是发病后3个月以内,在生命体征稳定和病情无进展情况下,卒中患者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如果超过1年再进行康复治疗,各种功能恢复的效果将有所降低。”孟淑辉说,脑卒中后的恢复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
随着寒冷冬季的来临,预防脑卒中发生显得尤为重要,平时应注意保持适当补水,尤其是存在脑血管狭窄患者;控制饮食,减少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多吃水果和蔬菜,帮助降低血管内脂肪含量,预防血管硬化。注意保暖,尤其是老年人,应穿戴保暖衣物,避免因寒冷引起的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
同时,适量运动,避免剧烈运动;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应积极治疗,控制病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作息、戒烟戒酒等。如有任何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