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晶晶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副主任医师

审核:静 进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教授

在孩子们成长的旅程中,“我不想去学校”可能不只是一句简单的抱怨。今天,我们将探讨拒绝上学这一复杂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

拒绝上学,医学上称为学校恐惧症,是一种儿童对学校环境产生异常恐惧,从而强烈拒绝参与学校活动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不仅影响孩子们的学业表现,还会阻碍其社交发展,甚至波及整个家庭的日常生活。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孩子们可能会表现出明显的回避行为,如找借口不上学,上学前出现焦虑、恐慌。有时,他们还可能伴有身体症状,如头痛、头晕、腹痛、恶心、呕吐、发热或尿频等。然而,这些症状在前往医院检查时通常无法找到器质性原因,且在不用上学时往往就会自行消失。

拒绝上学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性格特质,如敏感、追求完美,以及学校环境中的压力,如学业负担、同伴关系,都可能是触发因素。此外,家庭环境的稳定性,以及现代生活中的诱惑,如网络游戏、手机等,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可能面临不同的挑战。学龄前儿童可能因为分离焦虑而不愿离开父母;学龄期的孩子则可能与功课增多、考试焦虑、学习压力大、同伴关系欠佳、换学校适应不良或升学压力等有关;家长期望过高、要求苛刻,或老师严厉、在学校被恐吓或欺凌等也是一方面原因。青春期的孩子则可能与青春期发育、独立意识增强、人际关系紧张、学业问题或情绪问题等有关。他们可能因自我意识过强,形成不符合实际的“自我体像”,认为自己长相不佳、身材矮小、学习或运动能力差、青春痘等,从而遭到同学讥笑和羞辱等,进而不愿意上学。

对于拒绝上学的问题,预防至关重要,家长和老师应了解拒绝上学的“预警表现”,以便在孩子出现苗头时迅速做出应对。常见的“预警表现”有:经常出现无理由的缺席或迟到;缺席重要的日子如考试、演讲或某些课程;经常要求去学校医务室但没有明显身体不适;经常要求打电话回家;发生重大生活事件后睡眠困难、注意力集中困难、情绪低落或易激惹;以及每天早上很难起床,拖延不想上学。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对于已经发生拒绝上学的孩子,医生、家庭、学校三方面的积极配合,建立良好的协作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应根据不同患儿的情况采取综合的治疗方案,查明学校恐怖的原因或影响因素,帮助消除社会心理因素,减轻其焦虑和恐惧情绪,增强学校吸引力,以期使其重返校园。

医生主要负责排除躯体性疾病影响,解除孩子的顾虑,同时采用心理行为干预措施,如放松训练,系统脱敏,逐级暴露等帮助孩子逐步返校。必要时,可以考虑药物治疗。

父母应避免强制或斥责孩子,更不宜强制送回学校,而应给予孩子同情、理解与支持,多沟通、多鼓励,并适当调整期望水平。

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孩子,给予关心鼓励,切忌粗暴对待,同时可鼓励其同学到患儿家中陪同做作业、一起上学等,以改善同学关系,提高集体归属感。对于刚返校的孩子,应避免返校后立刻严格按照学校规章制度或教学安排要求他们,可适当放宽规则并逐步调整,帮助孩子重新适应学校生活。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拒绝上学是一个需要家庭、学校、医生和孩子共同努力克服的挑战。通过理解、支持与专业帮助,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重拾对学校的喜爱,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