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曾有过这样的烦恼,尽管自己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严加管教,立好了各种规矩,孩子小学的时候这一套方法还是很管用的,他们遵守规矩,听从自己的教导。可是当孩子一到青春期,就开始各种不听话和顶撞自己,经常因为各种事情就开始大吵大闹。
为什么辛辛苦苦从小对孩子严加管教,到了青春期,他却还是如此的叛逆?
青少年大脑的剧变
青春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前额叶皮层的发展。前额叶皮层是大脑中负责决策、情绪控制和冲动管理的重要区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前额叶皮层开始经历快速的髓鞘化过程,这一过程相当于为大脑的神经传递装上了“加速器”,但大脑的不同区域并不会同步成熟。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在情绪上变得更为敏感,情绪起伏也更大。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本是正常的,但由于前额叶皮层还未完全成熟,自控能力不强,因此他们很难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冲动,常常容易因一时的情绪而失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与父母发生冲突,或做出一些看似不理智的行为。在这些时刻,孩子们并不是故意和父母顶撞,而是他们的大脑正经历快速的发展,这些变化会引导他们去探索新的情感、寻求更深层的自我认知。
青少年开始寻求独立
除了生理因素,青少年还有强烈的心理需求:他们渴望拥有独立的空间,渴望自己做决定。随着思维的成熟,青少年开始对“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同时也更在意自我形象的塑造和自我价值的确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过度关心、严格规定甚至强加的期望,可能会被青少年视为“入侵”或“控制”,认为父母在剥夺他们的自由与自主权。
这种对自主性的渴望使得青少年更容易表现出反抗情绪,不仅是因为他们真的想要做出某种行为,而是因为他们希望证明自己的独立能力。这种探索自我、寻求独立的过程是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成长阶段,而青春期正是这一转变的关键时刻。因此,这种对独立的渴望也会成为叛逆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如何应对孩子的叛逆期?
许多父母在面对青春期的叛逆时,往往会加大管教力度,以为通过更严格的规定、更多的限制可以使孩子乖乖听话。然而,心理学研究显示,越是严格的管教方式,反而会激起青少年更强烈的叛逆情绪。这一现象被称为“心理反弹效应”,即过度的外界控制会引发被控制者产生相反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渴望通过反叛来抵抗压迫。
因此,在面对青春期的叛逆时,心理学家推荐“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种方式介于“放任自由”和“权威专制”之间,既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又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这种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自主性,使他们能够在探索自我、建立独立的过程中,获得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具体来说,权威型教养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具体方式来实现:
建立合适的期望
试着与孩子一起设定合理的要求和目标,而不是单方面的规定。与孩子共同商定规则、设立界限,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决定权。例如,在关于学习成绩的要求上,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个适当的目标,而不是简单地以成绩为衡量孩子的标准。这种做法会让孩子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同时也会更加愿意遵守共同制定的规则。
做出正确的回应
青少年时期的情绪波动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纳。当孩子表现出情绪低落或反抗行为时,父母不应急于批评或压制,而是可以选择和孩子沟通,尝试理解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可以用直白的话语表达对孩子的关心,例如“我能感觉到你有些压力,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这种理解与支持的态度,会让青少年在情绪波动中更容易感到安全。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角色更像是“引导者”而非“控制者”。采取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尊重孩子的自主性,与他们共同制定合理的期望,并在情绪上给予积极的回应,不仅能够减少叛逆的冲突,还能帮助青少年在安全、支持的环境中度过这一关键期。
参考文献
[1] 杨亚雯,李文静.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家庭教育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25):78-80.
[2] Smetana J G, Rote W M. Adolescent–parent relationships: Progress, processes, and prospects[J]. Annual Review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9, 1: 41-68.
作者: ACC心理科普
审核:杨小洋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来源: 科普中国新媒体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