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从空中俯瞰儒艮在水中畅游。卡塔尔海域拥有全球第二大儒艮种群,近期在该国水域发现了多达600-700头儒艮。尽管儒艮生活在海洋中,但它们并非鱼类,而是海洋哺乳动物。视频来源:卡塔尔环境与气候变化部(MECC Qatar)
上面的这段视频拍摄于2024年1月,生动展现了儒艮在卡塔尔海湾地区的栖息场景。作为唯一的素食性海洋哺乳动物,儒艮在水中依靠厚重的骨骼使身体下沉,超过90%的时间都在水面之下,仅在呼吸、交配、分娩、迁徙至新觅食区时浮出水面。相比广阔的澳大利亚水域,海湾地区的儒艮群体分布密集,卡塔尔和巴林已经成为研究这种既神秘、又害羞的海洋哺乳动物的最佳地点。
2024年1月31日,通过空中拍摄,卡塔尔环境与气候变化部的科学家们记录到224头儒艮的身影,其中包括27对母子,占总数的14%,这表明,这一儒艮群体健康繁殖,享有充足的食物和安全的栖息地。
儒艮天性“害羞”,但这种“害羞”并非人类眼中的羞怯,而是它们的生存本能。它们依赖灵敏的听觉,时刻警觉周围的环境,一旦听到陌生的声音便迅速远离,以此来保护自己,避免潜在的威胁。
此外,这片海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令人惊叹,绿海龟同样以海草为食,海豚则在海草床中追逐小鱼,许多海马和海蛇也栖息于此,构成了独特而多样的生态系统。
一头浮出水面呼吸的儒艮。©摄影:王敏幹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图文无关)
顺便提一下,儒艮研究是极具挑战性的。海湿小编请教了海洋生物学家王敏幹(John MK Wong)教授,了解到:因为它们不像海豚会跃出水面,它们性格非常害羞,稍有声响,它们就会迅速游走。尤其是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儒艮短暂的呼吸动作,几乎难以被观察到。即使在平静海域,要目睹一群数百只的儒艮,也需要借助无人机等先进设备进行空中拍摄才行。而且,儒艮90%的时间都在海底觅食海草、或休息。它们只在觅食区和繁殖地之间成群游动。儒艮的潜水时间较长,可在水下停留3~25分钟,每次浮上水面呼吸的时间却不到1分钟。加上大多数国家的儒艮都以两三只的小群体生活,所以在海上更加难以被观察到。儒艮在白天觅食时需要更频繁地浮出水面呼吸,而在夜间,则大多停留在海草床上睡眠,呼吸间隔时间更长。许多发展中国家,如非洲、南太平洋岛国和菲律宾等地,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系统性的儒艮研究,导致相关数据严重不足。
儒艮(拉丁学名:Dugong dugon;英文名:Dugong)是海牛目(Sirenia)儒艮科(Dugongidae)中唯一存活的属,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沿岸的浅水区域。作为大型草食性海洋哺乳动物,儒艮以海草为主食,通常在海底觅食,帮助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它们常被误认为是传说中的“美人鱼”。它们的身体呈纺锤形,前肢退化为桨状鳍,尾鳍呈圆形,具有独特的生理特征,如用鼻孔呼吸、用嘴唇采食海草等。
通常来说,成年儒艮平均体长约2.6米,体重约250千克,已知最大儒艮体长可达3米余。在中国和日本的官方记录中,有一些关于儒艮的体重和长度的记载。在中国曾经有记录的最大的儒艮长度超过3米,体重达622千克。目前日本有记录的最大的一头儒良体长达3.2米,体重高达570千克。儒艮的体型个体差异比较大,尤其是雌性。
儒艮繁殖率低。加上许多儒艮死于船尾螺旋桨、渔网、石油泄漏,如今又因塑料摄入、栖息地丧失以及海草草甸(儒艮的唯一食物)的减少而丧生。这是许多沿海地区(包括中国和印度洋沿岸国家)儒艮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保护儒艮及其栖息环境,对于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从全球范围看,鉴于儒艮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威胁,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物种。从中国的分布情况看,儒艮曾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海水域,但逐渐不见踪影。2022年6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成立儒艮工作组,开展儒艮重引入项目可行性研究。2022年8月,国际科学家团队宣布儒艮在中国功能性灭绝。
封面图儒艮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海湿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资讯源 | 卡塔尔环境与气候变化部(MECC Qatar)
文 | 王芊佳
审核 | John
排版 | 绿叶
来源: 海洋与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