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年生活,守望银龄人生。为深入实施“银龄科普”行动,构建“线下为主、线上补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银龄科普宣传体系,提升老年人科学素养和数字技能,更好地帮助老年人适应信息社会的变化,泉州市科协联合泉州开放大学、泉州广播电视台推出《老年生活馆》栏目。

老年人沉迷霸总短剧,不容忽视
《闪婚老伴是豪门》、《闪婚五十岁》、《五十岁保姆嫁豪门》……最近,“霸总爱上我”的老年版微短剧不断登上热度榜单,引发社会关注。

有人担心老年人沉迷霸总短剧伤财伤心又伤身:“一看看一宿,第二天说头疼”、“每天不停地刷短视频,连饭都顾不上吃”“各种微短剧消费套路防不胜防”。

就此,新华网评论指出:不单是微短剧,还有网络直播、网络打赏等,老年人过度沉迷网络这一现象不容忽视,必须重视。

老年人沉迷霸总短剧也好,沉迷直播打赏也罢,背后是被忽视的精神需求。现实生活中,子女对老人的关心往往体现在身体健康方面,对于情感需求的关注相对匮乏;一些老年人缺乏自己的兴趣爱好,“朋友圈”也小,难免孤独寂寞。

霸总微短剧的出现恰好填补了空白。一些热度较高的老年版微短剧,看似浮夸、离奇,甚至低俗擦边,却给老年人提供了情绪价值。

部分创作者看到了“银发经济”的潜力:谁能制作出贴近老年人的作品,谁就抓住了“流量密码”。据报道,有微短剧公司已经把公司愿景改成了“中老年群体的造梦师”、“中老年的娱乐迪士尼”。

评论认为,丰富老年人精神世界,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应当有更多的渠道和方式。

今年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中提到,丰富老年文体服务,包括建设国家老年大学,发展面向老年人的文学、广播、影视、音乐、短视频等内容行业,支持老年文化团体和演出队伍交流展示等。

让老年人“老有所乐”,是值得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的长期课题。

秋季痛风高发 掌握预防应对技巧
秋天是痛风的高发季节,随着天气转凉,不少人都会选择通过高热量食物来进补。然而,过量摄入高热量食物很容易引起痛风的急性发作。据统计,大多数人第一次痛风就是发生在秋季。

当血尿酸水平升高,但未出现痛风发作时,患者通常处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状态。这是在正常嘌呤饮食下,非同日、2次空腹血尿酸>420μmol/L,尚未出现关节肿痛发作。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降尿酸治疗呢?目前国内一般推荐:痛风性关节炎发作≥2次;或痛风性关节炎发作1次且同时合并以下任何一项:年龄<40岁、血尿酸>480μmol/L、有痛风石、尿酸性肾结石或肾功能损害、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血脂紊乱、肥胖、冠心病、卒中、心功能不全,则应立即开始药物降尿酸治疗。

痛风不能喝酒。酒精会增加尿酸生成,减少尿酸排泄,从而引起血尿酸升高,导致痛风急性发作。此外,各种饮料如奶茶和碳酸饮料,也应避免。《痛风诊疗规范(2020)》中强调,含有高果糖浆的饮料也会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应限制饮用。常见的高果糖饮品包括果汁饮料、果味汽水、部分糖果和糕点、冰淇淋、果酒、可乐等。蜂蜜虽然是低嘌呤食物,但含果糖亦较高,不宜多吃。

痛风患者要尽量避免吃海鲜、动物内脏、浓汤及果糖饮料等高嘌呤食物,同时应限制牛肉、羊肉、猪肉、调味糖、甜点和调味盐的摄入,建议多食用新鲜蔬菜、含果糖较少的水果。此外,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也是非常重要的,建议每日饮水量至少2000毫升。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市面上豆类食品的加工方式不同,所以包含的嘌呤含量也不同。对于痛风患者来说,推荐适当摄入豆类食物(非加工),但应尽量避免食用发芽豆类,例如黄豆芽、绿豆芽等,这种食材嘌呤含量通常比较高。

饮食控制无法替代药物治疗。《痛风诊疗规范(2020)》中强调了饮食控制不能代替降尿酸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因为人群的不同可降低人体血尿酸水平为10%—18%,因此,单靠饮食控制并不能完全避免痛风发作,但对心血管等其他疾病则有一定的益处。所以确诊为痛风的患者,需要在风湿科医生的指导下规律口服降尿酸药物。

目前常用的降尿酸药物主要是非布司他、苯溴马隆,在应用药物时,患者需要注意一些事项。非布司他有良好的降尿酸效果,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具有一定优势,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需要在风湿科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在应用苯溴马隆时要注意大量饮水,有肾结石的患者尽量避免应用苯溴马隆。具体每个患者适合哪种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并且坚持降尿酸治疗。

痛风石手术并不能降低血尿酸。通俗地讲,痛风石的形成是由于血尿酸水平过高引起的,手术切除痛风石是一种治疗手段,但手术并不能降低血尿酸。因此,术后若不能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理想的水平内,痛风仍然会发作,痛风石也会再次形成。所以,长期控制血尿酸水平才是减少痛风发作频率、预防痛风石形成、避免骨骼损害、降低死亡风险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泉州市正骨医院风湿科主治医师苏禹榕提醒,痛风是一种只能控制、无法根除的终身性疾病。所有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应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疾病可能出现的危害,规律治疗,定期复查,减少其他脏器的损害。此外,患者也需终生关注影响血尿酸水平的因素,始终保持血尿酸在理想范围内,才能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这一疾病。

来源: 福建省泉州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