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带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粘合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胶带可以粘合的东西很多,像纸张、塑料、金属、木材、玻璃、皮革等。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可以粘很多东西的胶带,为什么却粘不到空气呢?
胶带粘物体的原理
胶带由基材、胶层和隔离纸三部分组成。基材通常是塑料或布料,提供胶带的主体结构;胶层是粘性物质所在,负责与物体表面粘合;隔离纸则是保护胶层不受污染。
胶带粘层的胶性物质通常是含有粘性成分的聚合物,如丙烯酸或乙烯基酸等。这些粘性成分在接触物体表面时,通过分子间的吸附作用产生吸引力,将胶层与物体表面结合在一起,产生粘合效果。粘连过程是粘液或胶的内聚力与附着力的共同作用:内聚力是该物质内部的作用力,使其本身能紧密相连,这种作用来自分子的共价键、氢键、范德华力等;而附着力源自一种吸引力,叫做“范德华力”。
胶带粘东西,与范德华力息息相关
范德华力是存在于分子间的一种弱相互作用力,属于电磁力的一种。这种力量虽然微弱,但在宏观层面上却能产生显著的效果,尤其是在固体和液体中。例如胶带粘纸张时,就是胶层的分子和纸张的纤维素分子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范德华力,这些微小的吸引力累积起来足以产生粘附效果,从而胶带粘在了纸上。这种吸引力就是范德华力,是分子间的一种弱相互作用力。
范德华力的起源
为什么要以范德华命名这种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力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范德华的小故事:他出生于十九世纪,是家中十个孩子的长子。虽然是学霸,但是家里穷,所以高中就辍学去当老师了。他不甘心,工作之余,也会到知名学府旁听物理、数学、天文的讲座。范德华自学成才,通过考试成为了荷兰哈佛商学院的物理教师。
在那个年代,人们要成为博士才能学术有成。于是,范德华边教物理,边研究物理写论文。范德华发现,克拉珀龙方程在高压下会失效。那是因为没有考虑气体分子之间的吸引力。之后,科学家们逐步发现,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它们的分子之间都存在吸引力。
于是,人们将这种分子间的吸引力称作范德华力。
分子间的吸引力源自三种偶极
那么,又是为什么范德华力能够让分子和分子互相吸引呢?
这与“偶极”有关,可分为三种:永久偶极、瞬时偶极、诱导偶极。
永久偶极,是指极性分子中,组成的元素不同导致吸引电子的能力也不同,分子中出现电子偏移,从而产生偶极。所以,永久偶极的“电力”是天生的,比较稳定。
瞬时偶极,是指在非极性分子中,一方面电子在不停运动,另一方面原子核也不停振动。于是,在某一瞬间,就会出现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的情况,从而产生了偶极。所以,瞬时偶极的电力飘忽不定,存在的时间比较短。
诱导偶极,是指非极性分子受到极性分子的影响,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核带正电,电荷产生偏移,导致正负电荷中心位置不重合。所以,诱导偶极是因为瞬时偶极或永久偶极,被动形成的。
形成范德华力的偶极组合有三种:永久偶极与诱导偶极,瞬时偶极与诱导偶极,还有永久偶极与永久偶极。例如胶带和纸张的粘合,主要是瞬时偶极与诱导偶极的相互作用。胶带靠近纸张时,由于电子云的瞬间不均匀分布,会产生瞬时偶极,继而诱导对方分子产生偶极,从而形成吸引力,使得胶带和纸张粘在一起。
范德华力在气体、固体、液体的表现有所不同
固体、液体、气体的分子状态具有差异性:
固体的分子紧密排列,分子间距离最小,并且存在着较强的作用力,如范德华力、离子键、共价键。这些力使分子一般不能离开自己的平衡位置,保持固定位置。因此,固体有体积和形状。
液体的分子可以旋转和滑动,分子间虽然也有较强的吸引作用,但是其分子在平衡位置呆一会后,会挣脱周围分子束缚,到达另外位置。所以液体能够自由流动,虽然没有固定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
气体的分子间距离最大,互相之间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力,可以自由扩散。因此,气体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小结
当我们用胶带去“粘”空气时,实际上确实会有一些空气分子跑到胶带表面,与胶带上的分子发生接触。但是,这些空气分子并不能吸引更多的空气分子。也就是说,胶带并不是不能“粘”在空气上,而是因为气体的特性,空气分子的间隔过大,导致分子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既然我们的手抓不住空气,那么,用胶带自然也不能粘住空气。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川博士与小恐龙
审核: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教授 倪伟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