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涛汹涌,波澜壮阔,这是人们对大海的描述;巍峨挺立,高耸入云,这是人们对山峰的赞叹。海洋之中,有多种物,名为海洋生物;海底之上,有数万座山,山中可偶见“海底花园”。海纳百川,也可海纳百山,自古以来,人们对海洋的探索,从未止步。如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升级,也助推了人们对海底世界的深入研究。海山——巍峨壮观的山脉,正褪去面纱,以其“真容”,拥抱世界!

海山又称海底山,是指从海底计高度超过1000米,但仍未突出海平面的隆起。不同于陆地山的是,陆地山大多是经过构造运动或者造山运动形成的,而海底山绝大部分都是源于海底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死火山,极少数是构造运动等形成的山。而海山作为一个海底大花园,包含着新奇多样的海洋生物,物种十分丰富。同时“景色”优美,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看,色彩斑斓映入眼帘,让人惊叹。

深海之中到底有什么,人们带着这样的问题不断向海洋深处“走去”。面对复杂的海域情况,未知的探测风险,依然不能阻挡人们对深海的好奇和探索。西太平洋的海山中,到底存在哪些生物,这些生物与西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这些区域的海山生物,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带着这些疑问,科研团队开启了海山的探测之旅。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奎栋供图)

在寻找海山踪迹、发掘海山生物的旅程中,科研团队选用“发现”号ROV深海机器人(水下缆控潜水器),其工作水深4500米。别看它小,两个机械手可有大用处,左手发力,右手“绣花”。既能干粗活,几百公斤的岩石抓在掌心不在话下;也能做些精细活,精巧的右手可用来抓取生物。同时“发现”号还带有多个摄像系统,方便多视角观测海底,采集信息。

在海山探测的过程中,科研团队常常面临着诸多挑战。由于所选取的海山,之前基本都未被调查和研究,面对资料空白、参考缺失,为了保证潜器安全且高效地探测,在机器人入海工作前需要先进行“扫海”,获取精细的地形资料,这也考验着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深海探测的技术。历经十年,在对海山的不断深入探索中,获得了一系列新发现。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奎栋供图)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奎栋介绍说:“过去十年,我们已经通过六个海山航次,开展了10座海山的综合探测研究,获得700多种大型生物,但是这对大洋海山来讲,仅是九牛之一毛,我期待将来有更多的机会继续做探测,获得有关海山的更多认识,对全球关注的深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公海保护区划设,能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和支撑,这就是我们的梦想。”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奎栋供图)

海山恰如一座宝库,一座满是惊喜的海底宝库。这座绽放于海底世界的“大花园”,也如秘境般神秘且壮丽。而当面纱揭开的那一刻,也再一次为科研领域积累了硕果,更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