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去世,享年97周岁。
“听到这个消息感到突然和震惊,也很悲痛。”8月5日,听闻消息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表示。
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和统计物理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李政道对中国高能物理领域发展倾注心力,在中美之间扮演协调者的角色,推动各个重大项目进展,王贻芳因此与他有了工作上的交集。
8月5日晚,潮新闻记者对话王贻芳院士,与他聊了聊他眼里的“李先生”。
李政道资料图 图源:上海交大
“他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在王贻芳眼里,李政道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虽然最近这些年,李先生年纪已大,和国内的沟通联系相比以前少一些,但他对中国的科教事业、高能物理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十分关心与支持。”
李政道生于上海,从小勤学善思,曾求学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大,还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又先后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他不断在学术中钻研进步,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功成名就的李政道虽然身在美国,但是却始终心系祖国。自1972年起,李政道多次回国讲学,为祖国科教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1979年,李政道访问高能所。图源:中科院高能所
“他是一位非常重要且有成效的推动者,他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对于李政道在中国科教事业上的成就,王贻芳表示, “几十年来,他永远考虑的是对国家、科教事业、科学研究是否有贡献。”
在李政道的推动下,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开少年班制度之先河;也是在他的推介和倡议下,1985年中国创建博士后流动站制度,1990年成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同时,他还力促1986年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实际行动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科学科教事业进步。
“这些事情,每一件都对中国科教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王贻芳感概道,其实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出这其中的一件事情,就已经很了不起,而李先生做了这么多事情。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合作组会议期间,李政道(左)询问王贻芳项目进展情况。图源:中科院高能所
“他的儒雅和善令人难忘”
在物理世界,中微子是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研究它有利于我们揭开物质世界的奥秘。
2012年,由王贻芳等领衔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被评价为“中国本土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物理学成果”,也将中国粒子物理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大亚湾时代的中微子实验”讨论会海报。图源:中科院高能所
“这背后离不开李政道先生的推动并促成。”王贻芳回忆,2003年,高能所提出在大亚湾建造一个中微子探测装置,李先生知道后,他花了相当多的时间阅读文献,找国际上的相关专家研讨,最终表达支持这一项目,还推动成立了中美合作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合作组。最终,多方合作的实验才得以启动。
有了李政道的支持,使大亚湾实验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能够顺利推进。“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多次遇到各种困难。李先生经常过问,并主动提出帮助协调。同时他还积极组织科学研究的准备工作。”王贻芳向记者说道。
大亚湾实验成果公布时,李先生的贺信。图源:中科院高能所
然而让王贻芳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李政道看到大亚湾实验数据的文章时,他立即发来了贺信。贺信的开头称呼为“和生兄、贻芳兄”。(记者注:和生兄指中科院院士陈和生)
这让王贻芳回忆起1984年第一次见李政道。“那时候,李先生回国讲学,我还是个学生,在人群中拿着讲义教材,想请李先生签名。”
“我本是晚辈,贺信中的一句‘贻芳兄’让我挺不好意思。但他是如此平易近人,待人始终儒雅和善。”王贻芳说。
“他的精神,鼓舞着我们继续前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能物理的研究,往往离不开科研重器。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1988年10月,实现第一次正负电子对撞时,《人民日报》称“这是我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
“没有李先生殚思竭虑和全力以赴,就不会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和成功。”王贻芳说,建设过程中,他感受到了李先生这位大物理学家的亲力亲为。
李政道仔细分析了利弊和成败因素,利用自己的影响,创造各种渠道,花了很大精力推动和组织,帮助中国建造加速器和探测器,并亲自参与各种讨论,协助发现和解决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
2007年6月11日晚,李政道先生(左三)亲临超导磁体研制现场。图源:中科院高能所
后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提升改造,李政道也是非常关心。“有一次开会,我们向他报告说新的北京谱仪最困难的超导磁体建成了,他非常高兴,当即表示要去看看大家。已经80多岁高龄的他,半夜11点来到现场,慰问了课题组,并感谢了大家的努力,给了大家莫大的鼓舞。”王贻芳说,“他亲力亲为的精神,鼓舞着我们继续前进。”
三十多年来,在李先生的帮助和支持下,中国的高能物理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未来30年,将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另一个关键期。王贻芳表示,“李先生希望中国的高能物理能够成为世界领先,所以最好的缅怀方式就是实现他的愿望,实现他的梦想。”
来源: 潮新闻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