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古是块创新的沃土,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亦是一部部创新发展史。在这漫漫时间长河中,古人的创新智慧不断积累,推动历史向前,创造出璀璨独有的浙江文化,蕴含着无数科学元素和基因。

为进一步挖掘浙江文化中的科学元素,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文化自信,省科协再度联手潮新闻、钱江晚报,在前期完成“宋韵文化 科技巅峰”系列报道基础上,今起推出科技人文科普系列报道——浙江文化里的科学。

从远古时期走来,科技发展贯穿时空

我们今天的生活和远古时期有什么联系?从远古时期走来,人类的科技之光是如何一步步被点亮的?不妨跟着浙江考古,一起穿越文明的时间线,去一探究竟。


七里亭遗址发现的燧石削刮器

回到100万年前的长兴七里亭,在这整个浙江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区域,以采集渔猎为生的早期人类,用石头打磨出了第一件劳动工具,迈出了征服自然的第一步;

在距今一万年前的浦江上山,人类第一次开始人工栽培水稻,奠定了原始农业的基础;

八千年前,在今天萧山区域定居的跨湖桥先民们制造了独木舟,劳作和活动范围扩大到江河湖海;

七千年前的余姚河姆渡人,有了发达的耜耕稻作农业,有高超的干栏式房屋建造技术,原始村落初步成型,创造了长江流域繁荣的史前文明;

时间来到5000年前的余杭良渚文化时期,当时世界上规模首屈一指的良渚古城横空出世,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制作精美的玉器让人叹为观止,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早期国家。

……

时光沉淀,上万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走进一个个考古遗址和历史博物馆,依然能看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传承故事。此前本报推出的“宋韵文化 科技巅峰”系列报道中,我们聚焦了一系列以宋代为主的浙江历史上涌现出的杰出科学家代表性人物和创新发明,探究其背后的科学基因。有宋代大科学家、杭州人沈括及其传世之作《梦溪笔谈》;南宋数学奇才秦九韶和他的著作《数学九章》;浙江人引以为傲的龙泉青瓷、经历时光淬炼的龙泉宝剑、抵御海潮千百年的历代海塘等。


宋韵文化 科技巅峰系列报道之一

浙江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丰富,还有更多蕴含科学奥秘的文化标识值得去书写。

“丝绸之府”是南宋时期杭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柔软细腻的丝绸古人是怎么织出来的?鄞县(今宁波)楼璹以诗配画的《耕织图》,详尽描绘了蚕织生产的各个环节,堪称最早的农耕科普画册;京杭大运河,历时几千年,至今通航使用中,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这些文化瑰宝我们都将在本系列报道中一一进行解读。

科学底蕴厚积薄发,近代浙江频现科技“地标”

浙江璀璨的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的沉淀中厚积薄发,更在百姓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孕育,形成了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铸造了一项又一项重大工程,浙江科技的新“地标”不断出现。

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钱塘江大桥

80多年前建造的第一座钱塘江大桥,也就是老百姓熟知的钱江一桥,在杭州有着独特的地位。不仅因为它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见证了历史沧桑,更因为它是中国自行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梁,堪称中国桥梁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1957年开工建造并屹立至今的新安江水电站,是中国自主设计、自制设备、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是中国水利电力史上的一座丰碑;

2008年通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者攻克了无数世界性难题,完成了世界建桥史上的一项伟大创举,展现了中国工程技术的精湛水平。


“数字火炬手”点燃杭州19届亚运主火炬

2023年19届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吉祥物琮琮、莲莲、宸宸代表的良渚遗址、杭州西湖、京杭大运河三大世界遗产齐亮相,3D视效与虚拟影像结合的烟雨江南画卷,超1亿名火炬手组成的数字人点燃主火炬,零碳无污染燃料……从良渚遗址采集的亚运火种,那一刻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浙江还是科学创新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东汉王充《论衡》中朴素唯物论思想,宋人沈括《梦溪笔谈》践行的博闻强记,近代”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桐乡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首次向世界提出的数字文明等,希望这些也能成为我们“寻觅”之旅的新发现。

“从文明发展的视角,解读浙江文化中的科学元素,传播现代科技,这样的系列采访和挖掘很有意义。当代年轻人需要树立文化自信,5000年传承的科学文化实践和历史成就,是文化自信非常重要源泉。”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张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方面的研究和传播还是少了,他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时,经常还有学生不知道自己祖先创造了这么灿烂的科学文化。

他说,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发展水平是人类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他建议年轻人要到考古遗址、博物馆去研究走访,文献阅读与实地考察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作为考古专业的学生,我很感兴趣浙江众多考古发现遗存中反映古人类行为背后所蕴含的科学知识。”浙江大学研究生陈嘉鑫说。她跟随潮新闻记者实地走访了长兴七里亭遗址,感叹于一百万年前的古人,已经对岩性、石器制作有了朴素的科学认知。

在张立教授的带动下,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的研究生们也加入到这项研究中来。郭卓睿希望跟着记者走访京杭大运河,她说:“我想知道,这样一个庞大的项目是如何落地的。”王卓同学则对杭州亚运会中的科技有浓厚的兴趣,希望其中的科技应用和创新,可以为她的研究提供启示。

“浙江文化里科学,犹如埋在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明珠。需要大家去挖掘、发现。为此,我想倡导一次开放性、众筹式的科学传播行动,期待有更多省内外专家学者、爱好者和传播者参与到这一话题的挖掘、梳理和传播行动中来,促进文化和科学的融合传播。”浙江省科协科普部部长龙爱民说。

他说,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原动力,浙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实践成果,值得多角度的梳理和挖掘。他倡议,假如你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或者是这一方面的爱好者或传播者,亦或是拥有独特史料的专家学者,欢迎共同参与,或亲自写稿,或专题访谈,或和记者一起走访遗址古迹,也可以提供一些线索,我们将集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开展一场浙江科学文化的传播,也是响应省委“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行动。

来源: 潮新闻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