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锐英
碣石所指,历来有争议,有指海边之山者,有指海中礁石者,说法不一。根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夫燕亦渤碣间一都会也。”“渤碣之间”可确切理解为左为渤海,右为碣石,碣石指山即为北京西山,碣石指石即为北京西山之石,具体所指当为花岗岩。
渤碣又多写作勃碣。其中燕指燕国之都,渤指渤海,碣指碣石。这三点历来无疑义。但是,只要涉及方位关系,就出现了许多混乱和“避重就轻”的解释,生发出了昌黎碣石、无棣碣石、辽东碣石、辽西碣石、渤海碣石等诸多考证,而且历史上也确实存在过诸多遍布东西南北的碣石。
司马迁在《史记 天官书》中两次提到“勃碣”,其一:“凡望云气,……恒山以北,气下黑上青。勃、碣、海、岱之间,气皆黑。江淮之间,气皆白。”其二:“自河山以南者中国。中国于四海内则在东南,为阳。……中国山川东北流……尾没于勃碣。”显然,按常理罗列地理区间,如勃、碣、海、岱四字,如何理解?是勃碣、海岱两处,还是勃、碣、海、岱四处?回过头来看,对于“夫燕,亦渤碣间一都会也”的理解,也是两可的,一是在渤碣所在的空间范围内,二是在渤碣之间是有“间”的。哪个更加准确呢?另外,山东一带古称“海岱”。“海岱”一词始见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又云:“海、岱及淮惟徐州。”海,指渤海;岱,指泰山。渤海至泰山一带。所以,海岱也是既可以看作一体,也可以看作两处。但是,显然渤、碣、海、岱是相互邻接的地理单元。仔细斟酌起来,渤和碣、海和岱可以分为两处,特别当具体论说其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如果相对其它巨大的地理空间,渤碣、海岱又可以分别看作一处,甚至渤碣海岱总合为一处,都是说得通的。
曹操有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将碣石明确在海边,与渤海一体化了,哪还有渤碣之间的空间呢?所以,曹操的碣石只是曹操的,与司马迁的碣石不是一回事。
具体说到燕国之都会,勃、碣应该表示为两个地理区域,相互之间至少间隔数百公里,才可以容纳得下一个大都会。基于此,举凡辨识渤、碣两处所在,尤其以碣石为标志,类似昌黎碣石、无棣碣石,以至辽东碣石、辽西碣石、曹操碣石等,此几处碣石均处于海边或海上,均与渤海合为一体,这些都不应该断定为司马迁论说燕国都会的碣石。
史梦兰《乐亭县志》中所认定的“幽之东南,青之东北,濒海之区,渤碣之地也”之“渤碣”,已然将渤、碣两地合为一处了,当然也不是司马迁的燕之渤碣。晋代伏琛《齐地记》中云:“渤海郡东有碣石,谓之渤碣。”有人已经指明,该“碣石”是指齐地渤海郡境滨海的碣石,碣石就在渤海郡,说明此齐地渤碣是一个很小的地名,更不是燕地渤碣了。
注意张守节《正义》云:“渤海、碣石在西北。”如何理解其中的方位关系?有人已经提出怀疑,此处的西北令人生疑,难以理解。本文以为,应该句读为:“渤海,碣石在其西北”,可解释为“碣石在渤海的西北”就说得通了。对于“燕亦渤碣间一都会也。”按照通常的地理概念,作为都会的燕处于渤碣的中间,“渤碣之间”,渤指渤海,碣指碣石,渤海在北京的东边。故有左环沧海之说。相对来说,碣石应该在北京的西边,即右临碣石。所以,碣石既然不会是北戴河海边的碣石,那么北京西部的碣石又在哪里呢?本文认为,北京西部有碣石,大致来说就是北京的西山,具体来说就是西山的一种地貌——花岗岩山体。
北京地区由岩浆侵入形成的花岗岩类岩石绝大部分是在距今2至1亿年间中生代燕山期形成的,历经亿万年的地壳运动和风化剥蚀,展现出壮观如水墨画般的地质遗迹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北京的西北山区昌平、延庆、怀柔和密云境内,典型如八达岭、青龙桥、凤凰岭、云蒙山、白河峡谷、盘山等处。[1]由于花岗岩石质坚硬,且多组构造节理发育,常造成风化后的球形剥落,形成各种形态逼真的怪石嶙峋奇貌,峰林高耸、悬崖峭壁、浑圆粗犷,既有独特性又有观赏性。特别在阳光斜照之下,缺少植被的大面积裸露岩体发出红褐色光芒,给人壁立千仞之感,而其褐色正与碣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人从《山海经》和黄河北支流入海的历史文献记载论证,指出北京大房山就是古碣石山,[2]亦可为旁证。
说到碣石,何谓碣石?在此需要简单解释一下“碣”字的起源。
碣即碣石,指圆顶的石碑、高耸的岩石。而碣字源于曷字,曷字由曰、匃组成。曰为发语、发生,匃为乞求、祈求,匃又引为丐,即乞丐,也是乞求之义。匃为乞求,其本源是描述呼吸急促。匃的甲骨文象形气管咽喉,匃即短促呼吸。又有匄字,以亡字符表示跑步或逃跑中的急促呼吸。所以,曷字,就有高声惊叫、惊问、反问的意义,竭字即源自气力急促不足,如衰竭、竭力、竭尽等。
曷、碣、竭和褐色之褐字有关联。与曷字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蝎字。蝎为毒虫,多生活于片状岩杂以泥土的山坡上天然的缝隙或洞穴内,要求环境不干不湿、植被稀疏,有些草和灌木的地方,还有些生活在热带雨林与沙漠。蝎子从颜色看是褐色、黑褐色,实为土色,而碣石颜色多为褐色,缺少植被,岩石破碎、圆形,其多节理亦类同蝎子,而且石头下也多蝎子。可以想象当古人揭开(揭字也源于曷,揭露、揭发、揭示、揭开)石片时,突然发现了蝎子,或刚好被蝎子蛰了一下,马上惊惧喊叫,严重者会导致中毒引发呼吸急促,即匃、曷、竭义之表现。受到蝎子的伤害,就要赶紧停下来——歇息。歇字,为缓和急促喘息不得不停歇下来,休息以调整呼吸。所以碣、竭、歇、揭、蝎、褐均与曷、匃有着一致的本源。其它如渴、喝等字均与气管、呼吸、急迫等相关,葛与褐色相关,足以证明蝎子其颜色、其性状、其危害、其生活环境才是曷字族的本源,给人留下不灭的记忆。如此,可以推测碣石以其颜色形态和适宜蝎子生活的环境为背景,以此描述出露地表且风化的花岗岩山体是最为恰切的。之所以碣石地名众多,也是因为花岗岩山体众多,且以碣名山的缘故。
北京古桥多为石造,以花岗岩、大理岩、砂岩等为主。虽然汉白玉最为璀璨夺目,堪称玉石,如金代龙津桥即称为夺玉桥,不过汉白玉产地很少,还是需要深度开采精加工的石材。如果从山野就地简单开采粗制而成的多为花岗岩、板岩、砂岩、石灰石等等。花岗岩为块状构造,色彩为褐色,包括浅褐、深褐,还有浅肉红色、浅灰色、灰白色,为中粗粒、细粒结构,表面摩擦力大,石块坚硬,相互嵌挤牢固,特别适宜简单打磨加工和干砌高垒,用于建造房屋和桥梁等较之其它石材更为坚固。
图片引自网络
[1]董德茂,刘汉英,韦京莲,北京地区花岗岩类地质地貌遗迹资源及开发其潜在价值建议,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3届年会暨二连恐龙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2008。
[2]《山海经》北京河流 碣石山,有识之士博客博文。
来源: 北京建筑大学王锐英老师
来源: 北京建筑大学王锐英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