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 琪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审核:郜 茜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双相情感障碍,又被称为躁狂抑郁症,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其特殊之处在于患者会交替出现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在躁狂发作时,患者可能表现得精力充沛、情绪高涨,仿佛有用不完的活力;而进入抑郁发作阶段,则会陷入极度的情绪低落、消沉萎靡之中。这种在两种极端情绪间的快速切换,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以及工作学习能力造成严重影响。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症状多样显端倪
(一)抑郁发作之貌
抑郁发作时,患者的情绪犹如坠入黑暗的深渊,长期处于低落状态。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丧失兴趣,曾经热爱的活动也变得索然无味。身体上会感到极度疲劳乏力,仿佛被抽干了精力。睡眠质量严重下降,常常失眠或早醒。在做事情时变得拖拖拉拉,效率极低。思维也变得迟缓,注意力难以集中。同时,意志活动减退,不愿与人交往,对未来感到绝望,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躯体方面的变化。
(二)躁狂发作之态
躁狂发作时,患者的情绪异常高涨,仿佛置身于世界之巅。充满了无限的兴趣和动力,可能同时开启多个项目或活动,但往往难以持久,容易虎头蛇尾。言语行为增多,语速加快,滔滔不绝。睡眠需求减少,却依然精力旺盛。行为可能变得鲁莽冲动,例如大肆挥霍钱财、做出不适当的社交行为等,还容易变得易怒,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会大发雷霆。
(三)混合发作之奇
混合发作时,躁狂和抑郁状态交替极为迅速。患者可能前几个小时还处于躁狂状态,情绪兴奋、行为活跃,随后就突然转为抑郁状态,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这种快速的转换让患者本人和周围的人都倍感折磨。
二、追根溯源探成因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遗传因素主导
遗传因素在双相情感障碍中起着主导作用,遗传度可达40%~70%。这表明基因在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家族中有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人群,其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生物因素影响
神经递质功能异常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因素。例如,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失衡可能会影响大脑的情绪调节功能。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变也与之相关,皮质醇等激素分泌异常,亦可影响情绪的稳定。
(三)心理社会因素推动
负性生活事件是双相情感障碍发作的一个诱因。例如,亲人离世、失业、失恋等重大打击可能会引发患者的抑郁发作。而正性生活事件则可能增加躁狂发作的风险,如突然获得一笔巨额财富或者取得巨大的成功等。不良的人际关系也容易促使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
(四)药物滥用隐患
长期滥用某些药物,如酒精、毒品等,会损害神经系统。这些物质干扰大脑正常的生理功能,改变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增加患双相情感障碍或加重已有病情的风险。
三、综合治疗寻希望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药物治疗之重
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重要手段。但使用时需要谨慎,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医嘱,因为药物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体重增加等。
(二)物理治疗之效
物理治疗在某些情况下有着独特的效果。电休克疗法(ECT)、改良电休克疗法(MECT)对于病情严重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而经颅磁刺激疗法(TMS)可通过磁场刺激大脑特定区域,改善大脑的神经活动,对缓解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也有一定的帮助。
(三)心理治疗之需
心理治疗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也是不可或缺的。认知行为治疗(CBT)可以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改变不合理的认知,从而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人际心理治疗(IPT)着重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帮助患者处理人际冲突,提高社交能力。不同的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个体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合的心理治疗方法。
双相情感障碍虽然复杂且难以彻底治愈,但通过综合的治疗方法,患者仍然可以有效地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逐步走向康复之路。同时,社会也应给予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