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安的家乡号称“野生菌王国”,夏季也是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多发期,如果中毒严重,对人体损害极大,会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导致休克甚至死亡,且没有特效疗法,风险极大。如果实在馋野生菌,一定要听小安的,记住以下知识!
采拾野生菌时要注意的误区有哪些?
有些人采集野生蘑菇时很自信,认为根据经验和民间一些鉴定方法就可以判断采集到的蘑菇是否可以安全食用,但实践证明,这些民间鉴定方法往往并不正确。常见的民间鉴定毒蘑菇的误区有以下几种:
误区一:鲜艳的野生菌有毒,颜色普通的就没有毒。
真相:事实上,从色彩判断蘑菇是否有毒是无科学依据的,部分色彩不艳、长相不好看的野生蘑菇也有毒,而鸡油菌、大红菌等颜色鲜艳,味美可食。
误区二:长在潮湿处或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栎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真相:所有的蘑菇都不含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自养,只能寄生、腐生或与高等植物共生,同时要求比较高的环境湿度,因此都倾向于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环境的“清洁”和“肮脏”与蘑菇的毒性无关。
误区三:生蛆、生虫的蘑菇没有毒,毒蘑菇虫蚁不食。
真相:人和昆虫的生理特征差别很大,许多剧毒的鹅膏菌成熟后同样会生蛆、生虫。同一种毒蘑菇对于人和昆虫来说,很可能是“彼之砒霜,我之蜜糖”。
误区四:蘑菇和银器、大蒜一起煮,变黑就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
真相:银针验毒是个流传千年的古老传说,原理是银与硫或硫化物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但毒蘑菇不含硫或硫化物,不会令银器变黑。大蒜里的活性物质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对毒蘑菇完全无能为力。
来源: 云南省科协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