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奔走
鸟类到底是起源于能飞翔的树林中,还是起源于能奔走的陆地上,然后才转为树栖类型的动物的?关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结论。很可能有许多类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树上转到地面,而另一些则相反。
1、不会奔走的鸟类
在现存鸟类中,不少种类已丧失行走和站立的能力,如雨燕只会飞、卧、悬挂或勉强地爬几步。翠鸟的脚很软弱,其脚趾是并靠在一起的,要是没有翅膀协助,它是很难在地面上运动的。自然界里的翠鸟,只能在水边的枝头或突出的石头上固定地站着或悬停在空中窥视,一旦有鱼游近,立即垂直俯冲进入水中捉鱼,因此它实际用不着到陆地上做行走的动作。毛脚燕和沙燕的脚也是这样,只有常见的家燕及在山区容易见到的金腰燕还能稍微勉强地走几步,在地面上衔泥做窝时可走几厘米距离。鷉和潜鸟它们既会游泳、潜水又保持着飞行的本领,但它们几乎是不会走路的。
2、在浮水植物上和沼泽上行走的鸟类
鸟脚的构造当然与它们栖息的基底有很重要的关系,如在地面上活动的毛脚沙鸡,其脚趾特化成又粗又短,既保证对地面最有效接触又减少摩擦力。在浮水植物上能自由来去的水雉到鸟类,必定生有长脚趾,这样就加大了支持面积。同是长脚鸟,其长脚的作用也不同,如鸵鸟的长脚是为着奔跑;而长脚鹬则是为了在高草和浅水中行走。鹭和红鹳也是有长脚,虽常在岸边停留,但主要是便于在涉水寻找食物。这些鸟的脚趾间长有浅蹼,以至在泥泞的沼泽上行走也不会陷得过深,还可停留在淤泥上翻寻食物,就象鸭子那样,它们的嘴具有筛选食物的功能。鹭和红鹳起飞时,总是先跑几个大跨步以达到起飞速度,这种起飞方式实际是较笨拙的。
2、跳跃行走的鸟类
一般树栖的鸟类下地之后,其运动与在树枝上的运动方式是一致的,即跳跃着向前的,也就是在行走时是双脚同时离开地面,又同时落地的。例如麻雀类,红喉鸲及其它小型鸟类都是蹦跳着走路的,甚至比较大型的树栖鸟,如巨嘴鸟、天堂鸟及犀鸟也是那么跳跃着前进的。
3、正常行走的鸟类
只有经常在地面上停留的某些鸟类,才能过渡到具有跑步的本领,也就是运动时双脚是交替迈步的,同人的行走是一样的,如黄鹡鸰、鹨、椋鸟、百灵、犀嘴鸦等。
那些不善于飞翔的鸟类就善于奔走,如鸵鸟、鸡类、鸸鹋、鹤鸵、秧鸡及纽西兰岛的鸮形目、鹦鹉等,只有迈开脚步走路才能生存。有的不善于飞行的鸟类已适应在水中生活,如企鹅,它们在游泳时翅膀在水中起着橹桨的作用,尾巴、两脚起舵的作用,但在陆地上行走时,它们的脚还是很好用的,既能跑又能跳。
一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规律:凡是最能飞行的鸟,行走就比较差。当然也有很多例外,如沙鸡之类是很能奔跑的,但在迁移时也能飞行数千公里。还有鸽子、百灵和鹡鸰,它们都是在地面上寻食,并经常机警地向四面巡视,也能持久地在空中飞行,常被称为是老练的飞行家,如百灵能在高空悬停和大声鸣唱达半小时之久。
5、特殊行走的鸟类
能走路的渡鸦类,由于它们的脚趾分开不大,因此走路有些摇摆不定,走路的样子很好笑。燕雀的步子介于跳与跑之间,象跳波尔卡舞的脚步。鸫类等鸣禽走起路来虽然有跑有跳,但跑比跳的本领更强一些。
总之,对所有鸣禽而言,跳跃行走起源较早。我们可以看到幼百灵鸟,离巢时行走很困难,当它的一只脚支持体重时,另一只脚迈出去很困难,但长大后却成了一名优秀的奔跑者。
二、攀爬
攀爬是指那些在树皮或粗石壁上跳跃攀爬的鸟类。啄木鸟、旋木雀以及美洲的几种相似类型的鸟,它们常用尾巴作为支持身体的工具。在安静时啄木鸟攀爬在树皮上,并用尾羽支持身体坐在那里休息,尾羽的尖端结构很坚硬,并呈刺状刺扎在树皮上。
在中国林区常能见到会爬树的另一种鸟叫鳾,中国的北方又称其为蓝大胆,这种鸟并不具有强壮的尾羽,但却有强而伸展的趾和爪。它的身体半斜着在树的主干上跳跃攀爬,不停的在树皮上周旋搜查寻食,常常头向下攀跳。鹦鹉和交嘴鸟也常用嘴钩咬住枝条帮助攀爬,它们能用喙咬住树干而两足分开,然后找到一根合适的枝干再迅速抓住。这种鸟常能在铁丝笼的纲丝上及粗糙的壁上攀爬。(徐新杰 河南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 高级工程师 )
来源: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