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羽毛是演化史上高度发展了的一种结构,直接关系着鸟类的生活和生存,它比哺乳(兽)类的毛发更需加以保护和清理。显然,鸟类的皮肤与人类完全不相同,人体的表皮有发达的皮脂腺,鸟类的皮肤如果像人那样,那么分泌物势必会把羽片都粘住。同样,鸟类也没有汗腺,因此对体内热量的散发同狗相似,必须通过喘气来完成。鸟类有以下几种羽毛护理方式。
一、涂油脂
鸟类有一对很大的脂肪腺称之为尾脂腺,水鸟尤其发达。尾脂腺的排出口上,常常生有一束毛茸状的羽毛,起着灯芯的作用,能使油脂慢慢渗出,鸟类用嘴蘸取其分泌物,将它涂在羽毛上,最后用头在尾脂腺和羽毛上摩擦。雀形目小鸟还会用爪把沾在喙上的油脂涂到头部,动作十分迅速。鸟类在洗澡之后,特别在大自然中,由于下雨而淋湿的机会是很多的,和水鸟一样,身上涂些油脂就起到了保护作用,羽毛不至于沾水。从饲养的鸟中可以观察到,那些长期没有洗澡的鸟比常洗澡的鸟更容易淋湿。
二、抹粉
敷粉可以防止羽毛受潮和保持清洁。许多鸟类都具有特殊的敷粉绒羽区,一些生长中的绒毛,不断的有粉状物分化出来,这种粉状物就是一种极细小的角质化小片,小片只有千分之一毫米或更小。细角质小片分布于整个习毛区,而使羽不沾水。苍鹭或家鸽在洗操之后,我们可以在水面上看到一层细细的灰白色粉末。苍鹭就是利用自己胸部外面的绒羽丛——“敷粉扑”,把喙伸入其中并摩擦全身羽毛,起到同其他鸟尾脂腺一样的作用。一般凡是有发达敷粉的鸟,它就没有或者几乎没有尾脂腺。水禽类的尾脂腺特别发达,而鸵鸟、鹦鹉类的各种鸟,鸠鸽科的很多种类,大鸨及其它一些鸟类等基本没有尾脂腺,至少很不发达。
鸟到了水里,就躲在一个角落里淋雨,都会使自己的羽毛铺张开,即使在潮湿的草丛中穿行,也会做出这种洗澡的动作。
三、沙浴
百灵鸟、鸡形目的一些种,鸨科和沙鸡科的几个种它们是在荒漠或草原上生活的鸟类,常采用沙土浴。常见的麻雀类,既能在水中,也可在沙上中清理羽毛。所有这些洗澡方式,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清洁,还有排除寄生虫的作用,因为在很多鸟类的羽毛中,常有不少寄生虫如羽虱等。
四、挠痒
与洗操相似的还有一种用爪挠头的习惯性动作,各种鸟都有其各自的挠痒特点。主要有两种挠痒方式,那就是“从头挠”和“从后挠”。从挠痒的不同类型,可以分析各个种在系统分类上的相关性,或相似种的非亲属性,可举一个例子说明:旧大陆上的犀鸟和新大陆上的巨嘴鸟,二者都很大,并且都有彩色的大喙,运动状态也极相似,然而却不是近亲关系。这个结论不是从比较解剖学得出的,而是从挠头的不同形式而得出的,美洲巨嘴鸟是“从头挠”,而犀鸟则是“从后挠”。所有鸣禽都是用爪从翅膀的后面伸过来挠头部,同样鸻科的许多鸟类也都如此。但几乎所有鸽类、鹳类、鸥类及鸡形目的鸟都是从翅膀的前面伸向头部挠痒。从上述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不同的挠痒方式,并非和脚的长短有关,也不是因为在树枝上抓得牢或在地上站得稳的关系,而仅仅是与它们的系统亲缘关系有关。
五、抖羽
大多数鸟都要经常抖动羽毛,这样使全身羽毛平整,并且能缓慢的竖立,抖动方向一般是由颈部抖向头部。但猫头鹰则相反,它是从头部抖向颈部。羽毛的抖动不仅是由于异物直接刺激皮肤而引起的,还可能是羽尖受触动刺激而引起抖动。鸟类突然抖动,使羽毛膨松一下,然后又恢复原样。羽毛抖动,可认为是一种反射,不能用其他刺激来加以抑制。如果我们将一只受惊吓的鸟放在笼里,这只鸟由于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它会长时间缩紧羽毛。以后将小羽开始反复膨松几次,这就是羽毛的抖动,当它真正安静下来后,抖动次数会增多,直到羽毛完全舒服为止。还有一种所谓“自我搧翅”,就是鸟类从地面或水面稍踮脚站高后,就迅速用翅膀带响声地猛的搧动几下,然后飞羽重新折叠,翅膀恢复到原来静止状况。
六、伸懒腰
与此有关联的,还有鸟类的“伸懒腰,它与哺乳动物“伸懒腰”不同,鸟类是只伸向一个方向。也就是说,鸟类的身体在保持原来静止状态位置的基础上,一只翅膀向后伸展开,同侧的一只脚也向后下方蹬伸,同时尾羽也朝这方向呈扇状展开。除此之外,鸟类还有一种用脖子向前伸展,翅膀向上纵伸呈“伸懒腰”姿势,鸽子还能把尾羽向两侧展开呈扇状,这些都是整理、护理羽毛的形式和方法。(徐新杰 河南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 高级工程师 )
来源: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