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看到长着羽毛的动物,就知道它是鸟儿。”只要具有一般常识的人一眼也能认出。不错,体表被羽是鸟类的主要特征之一。也可以这样理解,现存所有的动物,只有鸟的身上才披有羽毛。下面我就有关鸟类羽毛方面的知识科普一下。

羽毛的来源

鸟类羽毛是由表皮细胞所分化生成的角质化产物,同样的还有鸟类的喙、爪和脚趾、腿(跗蹠)上的鳞片,这在系统进化上与爬行动物的角质鳞片是同源的。

有一种假说认为,鸟类的爬行类祖先在朝着适应于飞翔生活方式的进化过程中,角质鳞片逐渐增大延伸,然后裂成枝,进化成羽毛了。从发现于侏罗纪地层中的四足古鸟、鸟类的祖先——始祖鸟的化石来看,它已长有发育很好的羽毛。后来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鸟类的羽毛又进一步分化了,所以在水域、沼泽、草原或荒漠中的鸟,其羽毛都各有不同。如水鸟,尤其像企鹅的羽毛,几乎是鳞片状覆盖在整个体表,十分紧密而松软,并有一定的覆盖层次。如鸵鸟、

鸸鹋及鹤鸵(食火鸡),它们的羽毛已变成同兽类皮毛相似,羽毛上羽片发育不良。又如生活在林间的鹟类及蚊母鸟,它们的喙须上无羽片,只留有羽轴。

羽毛着生在鸟类体表的一定区域内,这些地方称为羽区(pterylae)。也有不着生羽毛的地方称裸区(apteria)。羽毛的这种着生方式,有利于剧烈的飞翔运动。鸟类腹部的裸区,还与孵卵有密切关系,雌鸟在孵卵期间,腹部羽毛大量脱落,称“孵卵斑”。根据这个特点可判断在野外所采集的鸟类是否已进入繁殖期。例如,兀鹰的头和颈部羽毛因退化而裸露;其他如鸡类、非洲鸵鸟等有些部位也无羽毛。

羽毛的主要功能是:

1、保持体温,形成隔热层。通过附着于羽基的皮肤肌,可改变羽毛的位置,从而调节体温,羽毛紧贴着皮肤可以保温;羽毛张开呈蓬松状可以散热

2、构成飞翔器官的一部分——飞羽及尾羽;

3、使体型更呈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的阻力;

4、保护皮肤不受损伤。羽色还可成为一些鸟类(如地栖性鸟类及大多数孵卵雌鸟)的保护色。

根据羽毛的构造和功能,可分以下几种:

1.正羽(contourfeather),为被覆在体外的大型羽片。翅膀及尾部均着生有强大的正羽,分别称为飞羽(flightfeather)和尾羽(tail feather)。飞羽及尾羽的形状和数目,为鸟类分类的依据之一。正羽由羽轴和羽片所构成。羽轴下段不具羽片的部分称为羽根,羽根深插入皮肤中。羽片是由许多细长的羽枝所构成,羽枝两侧又密生有成排的羽小枝。羽小枝上着生钩突,使相邻的羽小枝互相钩结起来,构成坚实而具有弹性的羽片,以煽动空气和保护身体。由外力分离开的羽小枝,可借鸟喙的啄梳而再行钩结。鸟类经常啄取尾脂腺所分泌的油脂,于啄梳羽片时加以涂抹,使羽片保持完好的结构和功能。

2.绒羽(downfeather)位于正羽下方,呈棉花状,构成松软的隔热层。水禽的绒羽特别发达,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鸭绒就是这种羽毛。绒羽的结构特点是羽轴纤弱,羽小枝的钩状突起不发达,因而不能构成坚实的羽片。幼雏的绒羽不具羽小枝。

3.毛状羽(hairlikefeather)又称纤羽,外形如毛发,杂生在正羽与绒羽之中。在拔掉正羽与绒羽之后,可见到。

鸟类的羽毛是定期更换的,称为换羽(molt)。通常一年有两次换羽:在繁殖结束后所换的新羽称冬羽(winter plumage)。冬季及早春所换的新羽称夏羽(summerplumage)或婚羽(nuptial)。换羽的生物学意义在于有利于完成迁徙、越冬及繁殖活动。甲状腺的活动是引起换羽的基础,在实践中注射甲状腺素或饲以碎甲状腺,能引起鸟类脱毛。

飞羽及尾羽的更换,大多是逐渐更替的,使换羽过程在不影响飞翔力的情况下进行。但雁鸭类的飞羽更换则为一次全部脱落。在这个时期内丧失飞翔能力,隐蔽于人迹罕至的湖泊草丛中。在研究雁鸭类迁徙的工作中,常利用这个时机张网捕捉,进行大规模的环志工作。对于繁殖期及换羽期的雁鸭类,应严禁滥捕滥猎。(徐新杰 河南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 高级工程师 )

来源: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