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好多种寄生的鸟类,就是它们自己不筑巢,而把蛋偷偷地产在别的鸟(义亲)巢中,由别的鸟代为孵化和育雏。欧亚大陆上常见的有杜鹃、与椋鸟相似的一种美洲寄生鸟、属文鸟科的非洲寡妇鸟以及南美洲的某种鸭类等。有的野鸭也常在别的鸟巢里产蛋,尤其选定猛禽为其寄主,雏鸟一出壳就立刻跑开,最后很快又回到鸭妈妈的身旁。

一只杜鹃体重为100-130克,和一只乌鸫差不多。但乌鸫产7-8克重的蛋,而杜鹃只产3.3克重的小蛋,还不及30克体重的麻雀所产的蛋重。孵化时间为12天,比寄养母鸟的亲生蛋孵化期要稍短一些,因此幼杜鹃或在“养母”的雏鸟出壳前孵出,或和“养父母”的幼雏同时破壳而出。杜鹃的幼鸟孵出时间并不一致,这与寄养父母的孵化时间紧密相关。

杜鹃雌鸟为了寻找孵化、育雏的代理者,很注意观察各种小鸟的巢,只有那些新鲜的巢才能促使其产蛋,它从不会到蛋数已产够的巢中去产,这自然也是一种特别的适应。如果杜鹃的蛋在巢内蛋已快孵出时再添加进去,那么其幼雏出壳肯定没有“养父母”的幼雏发育得快,这样很可能会寄生失败。若早先就把蛋产在其它鸟的巢中,这样很难被排挤,更无法将它们推出巢外,这一点正是杜鹃生长史中的最重要一环。

杜鹃蛋的色斑及其大小应与它要寄养的鸣禽蛋是相似的,其中有些是纯蓝色,就像日常看到的红尾鸲蛋颜色一样,这可以充分保证杜鹃的蛋受到孵化而不被发觉。一般杜鹃的蛋,绝不会与养父母蛋的颜色相差太大。若某些地区只有一种鸟,这时可以看到杜鹃有惊人的适应性。在德国的北方,杜鹃常是燕雀巢的寄生者,而在东北部则一定要找红尾鸲来代之养育。所以在德国境内,可以看到杜鹃找到各种不同的寄生鸟,其蛋也分别具有各自色泽及特点。

在我国长江口的崇明岛,杜鹃主要找大苇莺为它孵育后代。但也有例外,对于太特殊的种类,则无法一致适应,如鹪鹩、岩鹩及树莺,发现有特殊的寄生蛋,就用喙将它从深深的巢盘中抛出去。最近人们又进行了些观察,发现杜鹃喜欢选择莺属和伯劳属的鸟作为其义亲,它的蛋能被这些鸟接受。不过人们发现它们的蛋还是有明显区别的,杜鹃蛋要大一些。如果巢中变动很明显,杜鹃的蛋就要受遭殃。有不少小型亲鸟,发现在它们蛋中有异样的,就将之抛出巢外,或弃巢而去。有人做过试验,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把北柳莺的一窝蛋与棕柳莺的蛋交换一下,当北柳莺再产下最后一个蛋时,对比发觉它与巢中蛋不一样,反而抛弃了这只最后产的亲生蛋,忠心耿耿地去孵育外来的异种蛋。看来它把自己的蛋当成异种蛋了,因为它已习惯原来蛋的大小和色彩了。

有鸟类学家在浙江省西天目山把画眉科的不同种鸟蛋进行交换,结果也能被亲鸟很好孵育。人们有时在一些巢里并没有发现杜鹃的蛋,但却看见它在巢里坐过,这可能是杜鹃来不及产下蛋已被发现的原因。鸟类学家曾把一只杜鹃蛋置于靴篱莺巢里,在受到一阵惊扰平静后,义亲又匆忙地回巢孵蛋。但后来发现那只杜鹃蛋不见了,这显然是被义亲发觉后抛弃了,莺自己的蛋却好好地孵着。

为了保险,每只雌杜鹃只产一种色泽的蛋,并且专门选一定的义亲,就是选择与自已蛋大小相似的鸟,或与之大小相当的种类,这就称为对蛋相似性的自然选择。雌杜鹃选中灰莺便是个典型的例子,它的蛋由灰莺所接收孵育,可以设想,它的蛋必然和这个义亲产的蛋很相似,才能得到灰莺的热心抚育。可以从中得出结论,蛋的颜色是通过雌鸟而并非通过雄鸟遗传下来的。

寄生性杜鹃各有不同,它们常常只到一、二种鸟的巢中去做客,因此,它的蛋在大小及颜色上必须进行准确地适应才行。很多受过杜鹃侵害过的鸣禽,能逐渐获得识别杜鹃蛋的能力,常见的苇莺或中国大苇莺,在某些区域内,经常受杜鹃的侵害,它们每年都要替杜鹃孵育雏鸟。

有些鸟类,它们的巢不被寄生者侵入,也不必获得区别蛋的能力,如猛禽,鸡形目,涉禽类及鸠鸽类等。它们可以接受圆石头,瓶子等做的假蛋,可以把鸡蛋转交给鸽子孵化,也是常有有的事。

雌杜鹃要向别的巢里偷送进去一只蛋,采取的手段或者是用喙衔,或者直接把蛋产到巢中,同时也必须把寄主的一只蛋移走。

与普通的杜鹃相反,较大型的南方凤头鹃能产相当大的蛋,因此,它就要将蛋产在能下大蛋的渡鸦或喜鹊巢中。这种凤头鹃体重约135克,蛋重12克,约为渡鸦蛋(约17克)及喜鹊蛋(约10克)重的平均值。有时在巢中,还常常有好几个义亲的蛋,凤头鹃雏鸟出壳后与幼鸦类一同成长,义亲也不会觉察它多养育几个异种的孩子。

所有巢寄生的幼雏,都会比其义兄弟提前出壳,所以它会发育的就更快些。

杜鹃对小型的鸟类特别具有适应性,它们的幼雏,能排除寄主巢内正常生活的义亲的幼雏。例如,一对鹪鹩亲鸟不可能喂了杜鹃雏后,还能再喂饱自己一窝的6只幼雏。这种奇特的本能,在我们看来是非常残醋的,但对杜鹃而言,只有这样才能保存本种并使之延续。完全光裸及无视力的杜鹃幼雏,在出壳几个小时后就具有了这种把义兄弟推出巢外的本能,凡是巢中的蛋或幼鸟都将被它抛出巢外。

软弱的杜鹃幼雏是如何把巢中的蛋或幼鸟都抛出巢外的呢?原来是它从蛋或雏的侧下面钻入,把义兄弟推抬到它的光肩背上,夹于耸起着的两个小翅膀之间,负着这副重担,背对着巢的边缘,用前额顶住巢底部支撑着将其抛出。杜鹃幼雏与其他新生鸟相比是很有力而又活跃的,它能把背负的异物一直推到巢的外缘,但在最后一瞬间又能不使自已跌下,并熟练地用力爬回巢底,如果必要的话,它又开始继续同样的行动,有人已把这过程拍了电影,只要把有幼杜鹃的鸣禽巢拿进房子里,给它添一个蛋,就可以立刻目睹它的表演了。如果看了这个片子,观众一定会十分怜惜、同情那善良的巢主,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仅仅是杜鹃的一种本能,那是通过细微而又长期的自然选择所得到遗传性。大约在第4天之后,这种本能即消逝,当然此时它也不再需要了,巢内的义兄弟都已被它清除,这个很善于钻、抬的幼雏,已没有什么可钻可抬的竞争对象了。

现在,对杜鹃幼雏的“无情无义”,人们已经确信是无可怀疑的事实,可是在最初,由于难以得到许多这些惊奇的场面来加以证明,因此也有人把这种描述认为是“故意的造作,显然是不真实的。”事实上,杜鹃幼雏的祖先一直就是这样干的,现在经过观察研究而描述的,只不过是演化史上无法解释的东西,再一次在近代动物中出现而已。

如果要拍科教片,我们可以找一窝有一只杜鹃蛋的篱莺或大苇莺的巢。在雏鹃出壳后两天之内,经过系列的仔细的观察,于是可以发现每只重为4-5克的2日龄幼莺雏,在出世12小时内全被排挤,死在巢的边缘。而在这两只死雏与杜鹃幼鸟之间,老篱莺双亲中一只正在整理羽毛,另一只用身体温暖着那个“义子”,事实就是这么严酷。忠诚善良的老篱莺,有时会很快把搁在巢边的尚未死去的幼雏捡到自己身边来温暖,而那个黑心肠的“义子”,却再次把它的义兄弟抛出巢外而置于死地。可是老篱莺对此一切却视而不见,没有任何的阻止意识和行为,它依然本能地通过不辞劳苦地孵育义子而得到本性的满足。幼杜鹃在篱莺巢内约生活到三周龄时,几乎变得十分文雅了,它只转动头部,不经常跳动。这是因为篱莺巢的结构疏松,而占别人巢的幼杜鹃身体已经很重,如果在上面乱动,就有可能跌落下去,这又是一种本能的自身保护。

另外,还得再提一下杜鹃幼雏对可怜义亲的折磨,简直可用“诡计”两字来形容。以黄鹡鸰义亲为例,最初,它们认为一定要抚育好自己的幼仔,总是极尽全力喂养这个吃不饱的杜鹃雏鸟;其后,成长着的杜鹃,每天消耗差不多相当6只黄鹊鸰雏鸟的食物。这些幼鹡鸰的体表比一只幼杜鹃要大,当然散热也多些,因而肯定有较高的能量代谢。往常刚长羽毛的幼鹡鸰环巢栖着,以便一个个地从双亲那里得到喂食;现在,幼杜鹃不必担心了,它已把这些幼鹡鸰统统弄死,义亲专心地喂一只幼杜鹃比喂好几只亲生幼雏要容易多了,不必再围着巢转来转去了。人们也可以发现,雀形目小鸟通过饲喂杜鹃幼雏,而唤起并满足其喂食的本性,因为喂一只非常会张嘴抢食的幼雏总是方便的,而且更有刺激性。于是,它们醉心于这样忙碌,乐意喂养这个“义子”。而当幼杜鹃羽毛长好了,身体长的比义亲还大时,义亲只好站在幼杜鹃头顶上或在其前面悬飞着,把食物正确地送进幼杜鹃嘴中。如果把杜鹃幼鸟拿走,小小的义亲还会表现得极度不安,也许是它本能上喂雏的欲望突然中断而引起的。

有人曾把一只羽毛刚长好的幼杜鹃,移到另一个斑鹟的巢里,但幼杜鹃却不肯吃东西,只得由人工来喂养。这并不是幼杜鹃依恋其原来的义亲,而是到了新环境所产生的御敌本能,又没有熟悉的义亲的鸣声及形像,它害怕、不敢吃食。再说,斑鹟也不会来喂这个寄生者。(徐新杰 河南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 高级工程师)

来源: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