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的澎湃浪潮下,和已故亲人“生死重逢”成为了可能。

“我的女儿回来了。”近日,知名音乐人包小柏通过AI技术“复活”了女儿,原本天人永隔的亲人,通过数字实现了互动。

图片来源:包小柏社交媒体账号

这种跨越生死的重逢,并非第一次引发公众关注。此前,B站UP主吴伍六用AI“复活”奶奶,让去世的奶奶和自己重新对话;商汤科技利用AI技术“复活”创始人汤晓鸥,让其数字人进行了一段近10分钟的演讲……

在AI技术加持下,人的虚拟再现有何意义?除了“复活”故人,AI数字人还能应用在哪些领域?新的技术应用背后,是否存在科技伦理问题?

AI如何“复活”逝者?

近日,包小柏因用AI技术“复活”女儿受到关注。

2021年,包小柏22岁的女儿病故。此后包小柏决定攻读博士、钻研AI相关技术,并希望AI技术让女儿能够再数字世界里“复活”。经过多次尝试和训练,包小柏终于如愿“复活”女儿,实现了和女儿线上对话、交流。近日,在包小柏妻子生日当天,“女儿”还为妈妈唱了一首生日歌……

不过,这并不是AI“复活”的唯一案例。

此前,B站UP主吴伍六,用 AI工具生成了奶奶的虚拟数字人,也引起不少的关注。视频里,奶奶讲着湖北方言与up主对话,头发花白,像她生前一样“唠叨”,表情惟妙惟肖。当吴伍六问奶奶生前和他爸打电话时说了些什么,这位AI奶奶对答如流:“我和他说别喝酒,要节约,别打牌。”

图片来源:UP主吴伍六视频截图

前不久,商汤科技利用AI技术复活了因病去世的创始人汤晓鸥,通过视频中可以看到,汤晓鸥以数字人形式出现在商汤 2024 年年会。在近十分钟的表演中,他能说能笑,能喝水,还能和观众互动打趣。汤晓鸥数字人的演讲风格,与汤晓鸥生前的演讲风格非常像,让网友们感慨:这是AI,这是爱。

图片来源:商汤科技视频截图

透过屏幕,而让人分不清真假的“AI故人”是怎么来的?

“AI复活”是依赖于生成式AI技术,再现已故者的形象,声音和言谈举止,甚至性格情感的产品。业内人也称其为“数字陪伴”或“AI数字永生”。

无界AI联合创始人马千里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AI“复活”在技术上实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AI技术,通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结合已有的数据(如照片、声音、视频等),从而来模拟逝去亲人的外貌、声音。

另一种则是基于大模型生成数字人,即通过使用深度学习算法训练庞大的数据集来创造,这类虚拟人物真实感更强,但需要更多的声音、视频学习。如汤晓鸥的再现,就是大模型基于他生前大量的演讲视频生成。

“AI已经很普遍了,‘复活’的难易度取决于需求,如果要很真实的形象,需要大量的数据存在,而相对于传统AI生成数字人,大模型技术生成的数字人更逼真。”马千里表示。

AI数字人有着更多的可能性

AI复活技术的出现,无疑给失去亲人的人们带来了一丝慰藉。包小柏曾感慨道:“对我而言,AI可以让我明确的知道,能把思念的模式换一种工具来表达。”

近年来,使用“AI”复活逝者的情况不少。当越来越多的人接触用AI“复活”逝者,这项业务也逐渐形成了产业链。据扬子晚报报道,春节前夕,电商平台上有部分商家推出了“AI复活亲人”服务,最低只要10块钱,平台数据显示,有商家已经售出了超过400单。

图片来源:电商平台截图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认为,未来“AI复活”的情况可能会越来越多,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民众情感需要,二是也有可能商业驱动,三是作为一种技术应用可落地时,也会比较受欢迎。

事实上,“复活”去世的亲人,只是如今AI数字人实用的一部分。当前,AI数字人已经深入多元行业。

今年两会期间,央视财经新媒体的两位 AI 主播“上岗”—— 他们以总台央视主持人郭若天、孟湛东为原型“复刻”,在央视财经 App 内可 24 小时为用户解答经济、产业、旅游等领域问题,以“全天在线、真人形象、实时解答”的形式完成自己的“工作”。2022年,京东上线了言犀数字人主播,能高效“阅读”商品细节,快速“记住”产品卖点、自动生成脚本,并自动通过支付系统接单……

图片来源:来自央视财经

在马千里看来,未来,AI数字人应用场景广阔,而且随着技术扁平化,对于算法的更新、计算机性能要求也会变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人工智能赛道。

人工智能技术当遵循伦理先行

生者是否有权去“复活”已故者的数据?“AI复活”产生的数据所有权又归谁所有?如果失去亲人的用户永远沉浸在过去中,“不走出来”该怎么办……“AI复活”技术在给予人们慰藉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之问。

吴沈括介绍,目前,我国对数据使用上已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于死者的个人信息保护有专门规定。去年12月,《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发布,其中将涉及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设计、个人数据处理等在内的科技活动纳入监管范畴。

“‘AI复活’对科技伦理,特别是人工智能伦理,会是推动进一步讨论的催化剂。”吴沈括提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管AI技术以什么方式表现,都应当遵循伦理的基本要求。

图片来源:《流浪地球》电影剧照

科技发展速度往往超出想象,新兴领域的政策监管又该如何为之?

吴沈括表示,从监管角度而言,比如,针对技术研发者和应用上,要有准入机制;其次在应用场景上,不能用于损害公序良俗的一些场景,应用时,要遵循有关内容治理条例;再有涉及责任问题,如果引发了相关的法律责任损害的后果,通过行政司法救济的方式,是依然可以追究民事、行政甚至是刑事责任。

“在我看来,‘AI’复活的情况很快会引起监管的关注,因为它涉及到数字传播内容和规律的变化,在我们国家治理框架下,必然会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吴沈括说道。

来源: 科普6667f75fb9817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