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地处边陲的滇菜系虽不及鲁、川、苏、粤、浙、闽、湘、徽八大菜系有名头,却也别具一格,仅仅是昆虫宴就光怪陆离,让食客自然联想到武侠小说中隐藏在西南毒瘴之地的五毒教。通过驯养各种毒虫以供驱策,不过云南人从不拿这些毒虫伤人,却有另一个用途:做菜。

一般来说,昆虫的生命周期都比较短,所以,吃昆虫,要腿脚麻利,只争朝夕。可以吃的虫,大致可以归类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土里钻的,还有较为特殊的,那就是躲在植物里的竹虫。

说到吃虫,云南人可谓高手。竹虫、蚂蚱、蜈蚣、蚕蛹、蝼蛄、蝎子、蚂蚁,还有一些是不常见,不常吃的,有马蜂仔、雪虫、柴虫、蜻蜓、黑甲虫(土海参)、蜘蛛、臭甲虫、臭屁虫、葛虫等等。这些昆虫有着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味道嘛,吃过的人都觉得极其鲜香。

尽管在一些食客眼里,这些昆虫外形不佳,看起来很是恐怖,但吃起来确实鲜美无比,而且云南人吃虫的习惯也已沿袭千百年。

云南人爱吃虫,还专吃害虫。昆虫的常规烹调方法有干焙、烧烤、油炸、清蒸、水煮、凉拌、泡酒和生吃。油炸算得上是烹调昆虫的制胜法宝了,只要别炸糊,怎样都是香喷喷,油滋滋的。

光怪陆离的昆虫宴

云南十八怪中有一怪是“蚂蚱当下酒菜”。这蚂蚱,就是我们常说的蝗虫。在云南滇西北一带,到了秋季收割谷子的时候,谷田里便到处是蚂蚱飞舞的影子。从埂上经过,一阵“堤嗒”声,走急了,连脚都会踩死几只蚂蚱。这时候,妇女们便一面割谷子,一面将蚂蚱捉了往围腰里塞。当然也有专门捉的,用网兜绑一竹棍,在田埂上跑来跑去地捉,不用多少功夫就能捉满满一大袋。在滇西北的街上,还有人以碗论数量摆着出售蚂蚱。将捉回来的蚂蚱带回家,用开水一烫,去掉翅膀和腿足,在锅里慢慢烤黄,烤到水分干涸,焦黄的时候,加上香油、花椒等调料,黄生生的蚂蚱便透出诱人的香气,清脆中有一股子谷草的清香气味。

在云南文山一带,当地人喜欢吃一种学名叫蝽象,俗名臭屁虫的虫子。不要以为臭的东西就难吃,让人敬而远之的“臭屁虫”,也能整成一道口舌生津的绝好美食。原本臭黑臭黑的“臭屁虫”经过一道油炸,瞬间变成黄爽爽、油亮亮、嚼在嘴里脆生生的美食。有人嫌弃这臭屁虫太不文雅,于是,起了个“酒香虫”。油炸臭屁虫固然好吃,但万一其中有那么两只没炸透,一旦中招,那隐秘的化学武器释放出来,估计是没有谁能受得了那味儿的。

葛根,云南遍地都是,有很高的要用价值。葛根下方的葛藤还可以用来做葛麻布。可谁能想到,在这葛藤里的小葛虫也成了人们的下酒菜。更奇特的是,葛虫生来就在葛藤里,也不知是哪位懒汉发现的,把葛根的藤子砍断后,就放在那里不管,两三个月下来,就生出了葛虫。有人说,葛虫很可能是某种蝴蝶的幼虫。葛虫的大小形状与竹虫类似,据说,比竹虫更美味。

蚂蚁,很早以前人们就深知它们的药用价值,多半是用来泡酒。在云南一带还有一种蚂蚁,叫飞蚂蚁。雨前雨后,飞蚂蚁纷纷出洞,漫天昏头昏脑地飞着。估摸着是鸡见了,歪着头上去就叼,吃到兴奋处,高蛋白高蛋白地叫唤。人看到了,看见鸡吃的相当不错,跟着去尝,这一尝就一发不可收拾,成了餐桌上的美味。若是觉着蚂蚁可怕,那就先给蚂蚁美个容,在油锅里翻腾两圈,顿时就不那么可怕了。

在神奇的西双版纳,生长着茂密的竹林,在竹子中有种竹虫是餐桌上的常客。当地村民家家户户都有砍竹虫吃的习惯,一般热带雨林中无论是毛竹、黄竹,还是龙竹,都会在竹节之间长出竹虫来。每年进入夏季和秋季,就是西双版纳当地人“吃虫子”的季节,这时你无论走到哪个农贸市场和餐馆,都可以买到或是品尝到营养丰富、香脆可口的油炸竹虫。

虫虫上餐桌 时尚又环保

当代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它们体内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各种维生素,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其营养成分的含量结构比畜禽肉类更为合理。昆虫物种众多,繁殖率高,美味廉价,蛋白质含量大,加之人类所食用昆虫多为林农业害虫,如开发利用,不仅可以解决粮食问题,还可以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环境。因此,讲究饮食健康的欧美等国家,虫子餐也日渐风靡起来,还发展了昆虫食品产业。

虫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佳肴,作为食物,它们有诸多优势。首先,虫子的生存空间很小,在生长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也很少。其次,牛、羊、猪等传统家畜需要大量进食以维持体温,而虫子是冷血动物,能将摄入的热量更多地用于身体的生长这使得它们的食物利用率远高于前者。此外,吃虫子比吃鸡、鸭、牛、羊等更加环保。目前,家畜养殖所造成的大气保温气体排放量不断上升,加之粮食价格的攀升,这些都使得小小的虫子有望成为一种成本低廉,而且更有利于环保的食物。

来源: 云南省科协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