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旁的虫虫“吃货”们大可不必为自己的特殊食欲而脸红。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曾发布了一份名为《可食用昆虫:食物和饲料保障的未来前景》的报告。该报告长达200页,呼吁餐厅、厨师和美食作家推广食用昆虫,以解决食物短缺和全球变暖的难题。
这份报告一经发出,虫虫“吃货”们自豪了!一时间“食用昆虫”成了人们大街小巷议论的话题。人们各抒己见,充分表达了对“吃虫”这件事的认可、赞许,甚至是担心,这不仅促进了“吃虫”传统和“吃虫”文化的弘扬,更将促进“吃虫”科学的发展和“吃虫”观念的全面更新呐!
据说,不同的昆虫菜具有不同的风味,比如:蟋蟀有生菜味、黄蜂卵有杏仁味、蚂蚁有核桃味、蝇蛆有蛋糕上的奶油味、蚕蛹有肥肉香味、蝈蝈儿有瘦肉鲜味等等。法国食客特别钟爱蝈蝈儿,说蝈蝈儿味美胜过鱼子酱。
这些长相丑陋的虫虫你可曾想到会是一道美味佳肴?你又可曾吃过哪些虫虫呢?那味道,你还能形容得来吗?
自古以来,人类在生存斗争的历史长河中,就有以昆虫为食的习俗。
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已有采食蚁卵的记载,至于以昆虫为药物医治人类疾病的记载则更早。人类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吃虫?就目前的考古研究水平,还没有人回答过这样的问题。然而,从研究灵长目动物食性的文献中可以查到大猩猩和黑猩猩吃蚂蚁、白蚁等昆虫的记载,而大猩猩和黑猩猩等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由此推测,自有人类出现,人就已经开始吃虫了。
在一些古代书籍中就有关于昆虫食品的记载。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就有“以蚕蛹御宴客”的记载。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蚕蛹味咸辛、性平、无毒,人食可强身健身,入药可医多病,能补气养血、强腰壮肾、滋肺润肠。在《礼记》中还有关于吃食知了和幼峰的记载。
很早以前,中国人就利用昆虫来治疗疾病:在古籍中记载了用僵蚕、蚕沙、蚕蛹来治病;蜂产品在西周时已被广泛利用;蚂蚁有祛风、除湿,治阴虚、阳痿的功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74种虫类药物……时至今日,这些昆虫仍然被视为补品出现在餐桌上。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可供食用的虫子不少于100种。其中,蚕蛹、蝗虫等更是虫子大餐中的“家常菜肴”。
在国外,也有保持着食虫食俗的民族:美洲人喜食蚂蚁,法国人喜食炸蝉蛹,利比亚人、泰国人、马来西亚人喜食蝗虫,柬埔寨人、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居民、新加坡唐尼岛人喜食蜘蛛、蝼蛄、蟋蟀、知了。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居民吃油炸蝴蝶,印度有人喜食蜈蚣,阿拉伯人喜欢吃蝎子,澳大利亚人喜吃飞蛾。
在食虫大国墨西哥,被吃过的虫子有500多种,占世界可食用昆虫的1/3。有文献资料记载,从史前开始,墨西哥的土著人就有吃虫的习俗,到西班牙人入侵之前,食虫习惯已经非常盛行。墨西哥的43个土著民族都有食虫习惯,全国32个州中26个州有不同程度的食虫习惯,椿象、蚂蚁和蝗虫都是他们常吃的昆虫。特别是蚂蚁,不仅是古代皇宫的美味,更是宗教庆典进贡上帝的首选佳品。
哥伦比亚也有食用蚂蚁的风俗,人们爱将蚂蚁磨成粉末撒在面包上享用。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飞蛾、蜻蜓、甲虫等深受当地人欢迎。
对于非洲中部的居民们来说毛虫则是他们经常吃的虫子之一。
英国人也有吃昆虫的历史,早在1885年,英国昆虫学家文森特·霍尔特在《为什么不吃昆虫》一书中就极力主张把昆虫作为食品利用,并介绍了许多可食昆虫类群及其食用方法。
在美国各地举办的一些美食节上,蟋蟀意大利面等新颖别致、营养丰富的西餐虫菜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追捧。
在日本,有人专门推出各种虫子菜谱,教人们如何制作蜈蚣寿司、螳螂天妇罗等日式虫子料理。
来源: 云南省科协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