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重要性
一、医用管道:预防感染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免疫系统逐渐减弱,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力明显下降,因此,预防感染成为老年医疗护理的首要任务。医用管道,如导尿管、气管插管、引流管等,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也承担着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职责。- 无菌操作与规范维护:每一次的管道置入与更换,都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以减少细菌入侵的风险。同时,定期对管道及其周围皮肤进行清洁与消毒,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 封闭式管理:对于某些需要长期留置的管道,如胸腔引流管,采用封闭式管理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外界细菌与伤口的直接接触,为老年人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个性化护理计划: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管道护理计划,包括定期评估管道功能、调整护理策略等,以确保管道在预防感染方面的有效性。二、促进伤口愈合,加速恢复进程老年人由于新陈代谢减慢、组织修复能力下降,伤口愈合往往较为缓慢。医用管道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其独特的功能设计,成为促进伤口愈合、加速恢复进程的催化剂。- 引流与减压:对于手术后的老年人,伤口内的渗液和血液若不及时排出,不仅会延缓愈合,还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引流管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将这些液体引出体外,减轻伤口压力,为伤口愈合创造有利条件。- 营养支持:部分医用管道,如肠内营养管,能够为无法经口进食的老年人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力和组织修复能力,从而加速伤口愈合。- 疼痛管理:某些管道如镇痛泵,能够通过持续、精准地给予镇痛药物,减轻老年人因手术或疾病引起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间接促进伤口愈合和整体恢复。三、案例分析与思考让我们通过一个真实案例来进一步理解医用管道对老年人的重要性。李奶奶是一位80岁高龄的患者,因肺部感染入住ICU,需行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在ICU治疗期间,医护人员不仅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定期为李奶奶更换气管插管,还利用封闭式吸痰系统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同时,通过营养管为李奶奶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帮助其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最终,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李奶奶的病情逐渐好转,成功拔除了气管插管,并顺利转出ICU,回到了普通病房继续康复。这个案例不仅展示了医用管道在预防感染、促进伤口愈合方面的显著成效,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对于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而言,每一根管道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每一次护理都关乎康复的希望。
▏****评估一、评估时机初入院时:老年患者初入医院,是进行全面评估的关键时刻。医生需根据患者的病史、当前病情及身体状况,决定是否需要插入各类医用管道,如鼻饲管、导尿管、气管插管等,以确保基本生命体征的稳定和治疗的顺利进行。治疗过程中:随着治疗的深入,患者的状况可能发生变化,需定期或不定期地重新评估医用管道的必要性和使用情况。这包括检查管道是否通畅、位置是否正确、是否存在感染风险等,及时调整以减少并发症。出院前与居家护理:在老年患者准备出院或进入居家护理阶段时,对医用管道的评估同样重要。这关乎患者能否安全、有效地自我管理,以及家属或护理人员是否能正确操作和维护这些管道。二、评估内容功能性评估:首先评估医用管道是否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如鼻饲管是否能有效提供营养支持,导尿管是否能保持尿液引流通畅等。功能性评估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舒适性评估:老年患者的舒适度是衡量医用管道使用效果的重要指标。评估管道是否引起疼痛、瘙痒或不适,必要时调整管道类型、位置或采取其他缓解措施,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安全性评估:医用管道的使用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如感染、脱落、堵塞等。因此,安全性评估至关重要。需定期检查管道周围皮肤有无红肿、渗出,评估患者的自我防护能力,以及制定应急处理方案,确保在意外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心理影响评估:老年患者往往对身体的任何变化都极为敏感,医用管道的使用可能对其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评估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并接受这一治疗方式,是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
▏****标识为规范科室的标识管理,我们已经明确了标识的固定位置及粘贴标准。对于各种管道,我们实施了差异化标识,并统一了粘贴位置。每一种标识都有明确的填写要求,必须使用记号笔完整填写名称和置管时间,特殊管道还需精确标明置入刻度。此外,我们采用颜色编码系统来区分低、中、高危管道,如蓝色标识用于胃管、尿管、留置针等,黄色标识用于腹腔和盆腔引流管等,而红色标识则专用于气管插管和胸腔引流管等高风险管道,以便医护、患者及家属快速识别。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提高了标识的辨识度和准确性。
▏****固定一、固定的技巧为老年人固定医疗管道时,首要原则是“温柔而稳固”。这意味着护理人员需具备高度的耐心与细心,动作轻柔,避免对老人造成不必要的疼痛或不适。同时,要确保固定方式既牢固又不会限制老人的正常活动范围,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经常翻身的老人,固定方式需具备足够的灵活性。- 技巧一:皮肤保护:在固定前,应确保接触皮肤的部位干燥、清洁,并可使用医用皮肤保护膜或润滑剂,减少摩擦和压力,预防皮肤损伤。- 技巧二:适度张力:固定时,保持适当的张力是关键,过紧可能导致皮肤压伤,过松则易脱落。应根据老人的体型和管道类型调整固定带的松紧度。二、固定的位置选择合适的固定位置同样重要。它不仅要考虑到固定效果,还要便于医护人员观察和护理,同时减少对患者日常活动的影响。- 位置选择:对于引流管等需持续引流的管道,应尽量选择低位固定,利用重力原理帮助引流;对于输液管等,则应确保不影响老人的手部活动,且便于调整滴速。- 避开敏感区域:避免将管道固定在关节、骨突处或受压部位,以减少对皮肤和管道的损伤风险。三、固定的材料选择合适的固定材料对于提高固定效果、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材质选择:优先选用医用级、低过敏性的材料,如硅胶、医用胶带等。这些材料不仅柔软舒适,还能有效减少过敏反应。- 透气性:确保固定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防止长时间固定导致皮肤潮湿、红肿。- 易清洁性:考虑到老年人免疫力较弱,固定材料应易于清洁和消毒,以减少感染风险。四、固定的时间医疗管道的固定并非一劳永逸,定期检查和适时更换固定材料同样重要。- 检查频率:根据管道类型和患者情况,制定合适的检查频率。一般来说,每日至少检查一次,确保固定稳固、无脱落或移位现象。- 更换时机:一旦发现固定材料松动、污染或老化,应立即更换。同时,对于需要长期留置的管道,建议定期更换固定位置,以减少对同一部位皮肤的持续压迫。五、二次固定在某些情况下,单一的固定方式可能不足以确保管道的安全。此时,可采用二次固定方法,进一步增强固定效果。- 额外固定:对于易脱落或需要特殊保护的管道,可在原有固定基础上增加额外的固定措施,如使用绷带、夹子或专门的固定装置。- 患者教育: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让他们了解管道固定的重要性及日常维护方法。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自我护理,提高安全意识。
▏****常见各类管道护理规范一、胃管护理1、防止胃内容物反流鼻饲时,将床头适当抬高至30-40度角或使患者处于半卧位。在注入食物前,务必确认胃管已置于胃内,注入速度宜慢,每次200ml的食物在20-30分钟内缓慢注入。鼻饲结束后,密切观察患者5分钟,注意有无呕吐、食物反流的情况。为避免意外,鼻饲后30分钟内不宜进行翻身或其他护理操作。每次鼻饲量应控制在200ml以内,每2-3小时进行一次。食物温度应维持在38-40°C之间。注入完毕后,需用温开水冲洗胃管,以避免鼻饲液在管腔中存积、变质,从而引发胃肠炎或堵塞管腔。对于容易反流的患者,应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并密切观察胃内容物的残留情况。2、固定与标识胃管应妥善固定,管道及引流袋需有清晰标识。普通胃管的末端应反折并用无菌纱布包裹,固定位置要适宜。硅胶胃管建议每周更换一次,而胃肠营养专用管则按说明书规定进行更换。3、口腔护理每天进行口腔护理,以保持口腔黏膜的清洁与湿润。同时,对鼻饲用物进行每日消毒,以预防感染。二、腹、盆腔引流管护理1、护理标准及操作穿刺点处使用3L敷贴加IV3000无菌敷料双重覆盖,并进行二次固定,固定位置距穿刺点下方10-15cm处。引流管需保持通畅,标识应清晰粘贴在距接头或负压球上方2-5cm的位置。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同时,要关注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并准确记录。一次性引流袋每三天更换一次,抗逆流引流袋则每周更换一次。外科导管引流套装在留置期间无需更换,但需保持负压状态并及时倾倒引流液。2、姿势与活动建议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应尽量采取半坐卧位,这有助于腹腔内渗出液的充分引流,使胸廓活动更为充分,从而预防肺部感染、膈下积液和腹腔积液诱发感染,促进肺功能及早恢复。3、并发症观察与处理需密切观察腹壁戳孔处有无渗血、渗液、脓性分泌物以及皮肤红肿等异常情况。一旦出现腹腔活动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加快输液速度、留取引流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等。三、尿管护理1、护理标准尿管需妥善固定,二次固定在引流管接口变小处或使用3M胶带高举平台同方法固定。标识清晰,粘贴在距Y型管末端2cm的位置。普通尿管留置时间为2周,超滑尿管留置时间可长达一个月。保持引流通畅,严格无菌操作,每日进行会阴护理,保持会阴清洁。抗逆流引流袋和一次性引流袋需按时更换,观察尿的颜色、量、性质并准确记录。首次放尿时,量不应超过1000ml。2、健康宣教与注意事项向患者及家属宣教相关注意事项,包括翻身及下床活动时保持尿袋平膝关节以下并避免拖地,以防引流管打折、受压、脱出。同时告知患者留置尿管期间尽量多喝水以防止感染及尿管堵塞(需排除疾病限水情况)。四、吸氧管护理对于气管切开患者,需注意保持吸氧管的通畅,防止脱出。使用鼻塞者应每日更换,双鼻孔交替使用,并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以防导管阻塞。在吸氧过程中应根据病人的脉搏、血压、精神状态等指标衡量氧疗效果,同时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以分析判断疗效。(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 | 寒梅执业药剂师,就职于知名国家三甲医院三十余年,拥有丰富医护经验。曾多次代表院方外出交流学习,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方面专家,拥有国家级营养师资质,科普爱好者。
初审 | 陈嘉琦复审 | 魏星华
终审 | 周 阳
来源: 吉林科普微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