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有时会发现田地里挂着彩灯。它们是用来给农民照明的吗?
田地里的灯用处可大了。它们是农民的“秘密武器”。
确实,这些彩灯是专门用来诱杀害虫的,被称为“诱虫灯”。“稻田深处草虫鸣”“草田高下乱虫鸣”“野田萧瑟草虫吟”……自古以来,说到“田”,似乎就不得不提起“虫”。田地里有益虫,也有害虫。害虫是田间的“迷你破坏王”。它们会伺机而动,群起而上,啃食农作物,对农作物造成严重伤害。
为了消灭害虫,人们可没少动脑子。如今,科学家们已经掌握了多种害虫防控技术,在田间挂彩灯就是其中一种。
图源:Pixabay
彩灯为什么能引诱来害虫呢?你应该听说过“飞蛾扑火”吧?华中农业大学的雷朝亮教授团队通过深入研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为我们揭开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奥秘,提出了“光胁迫理论”:蛾类习惯在夜间活动,它们看到火光或人工光源后,就会产生生理应激反应,体内产生特殊的化学物质,导致能量代谢增强,处于持续兴奋状态,结果就会一个劲儿地乱飞,朝光源猛扑过去。
除了蛾类,还有很多昆虫都是天生的“追光者”,常常会硬生生地撞到光源上。
雷朝亮教授团队提出“光胁迫理论”后,便开始研究灯光诱控技术,研制出不同类型的诱虫灯。其中,风吸陷阱式太阳能专用诱虫灯对害虫的诱杀效率很高,很受农民欢迎。为什么这种诱虫灯广受欢迎呢?因为它有四大好处:高效、精准、安全和智能。下面我们来一探究竟。
先说说“高效”。雷朝亮教授团队在利用灯光的基础上,还采用了风吸加挡板的设计。在灯具下方设置了吸虫风道,风道顶部有进风口,底部有风扇。当扇叶快速转动起来时,会带动空气流动,从而产生吸力。
那些被灯光引诱过来的害虫,刚一到达挡板,就会被吸进风扇下面的集虫盒中。吸虫风道的上部比中间要粗,使得中间成为一个相对狭窄且风速较高的区域,让害虫难以逃脱,因而诱捕效率很高。
再说说“精准”。传统的诱虫灯光源波长单一,诱捕的目标不够明确,不但没法把要消灭的害虫全部吸引过来,反而会吸引一些无害甚至有益的昆虫。
每种昆虫对不同颜色光源的敏感程度不一样。为了让诱虫灯能够有针对性地引诱害虫,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研究,筛选出70多种重要农业害虫的敏感波长,精确调配制灯材料的比例,制造出了因害虫而异的专用光源。这样,不论是在稻田、麦田,还是大豆田、玉米地……农民都可以针对不同害虫,放置相应颜色的诱虫灯。
接下来是“安全”。传统的诱虫灯中设有高压电网,会“六亲不认”地诱杀所有靠近的昆虫。风吸陷阱式诱虫灯用风道代替了高压电网,还特意为天敌昆虫设计了逃生装置。
根据目标害虫和天敌昆虫行为上的差异,科学家在诱虫灯的集虫盒上方预留了爬升空间,以及不同尺寸的窄缝式或孔眼式逃生门,让天敌昆虫有机会逃出去。
最后是“智能”。昆虫扑灯的行为虽然不太受控,但也不是完全乱扑,细心研究的话还是可以发现规律的。
不同昆虫在夜间扑灯的时间也不一样。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归纳出了近百种重要农作物害虫的扑灯高峰期,比如水稻害虫褐飞虱通常集中在晚上8点到11点扑灯。
根据昆虫扑灯行为的规律,科学家们研发出了具备多种功能的诱虫灯智能远程控制开关灯系统,有了这个系统,诱虫灯晚上不会一直亮着,而是主要在害虫扑灯的高峰期点亮,从而显著提高了诱虫灯的捕虫效率,降低了天敌昆虫的扑灯概率,也节约了能源。
图源:Pixabay
除了利用灯光诱杀害虫,科学家们还有什么防治害虫的好办法?
科学家们的办法可多了,例如粘虫板(球)诱杀法和昆虫性信息素诱杀(迷向)法。
粘虫板(球)诱杀法比较简单。科学家研究发现,昆虫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有自己偏爱的颜色,比如蚜虫喜欢黄色,蓟马偏爱蓝色,柑橘实蝇偏爱绿色,等等。因此,我们可以用黄色粘虫板诱捕蚜虫,用蓝色粘虫板诱捕蓟马,用绿色诱蝇球诱捕柑橘实蝇。黏黏的粘虫板(球)制作简单,成本较低,便于使用,防治害虫的效果也不错。
昆虫性信息素诱杀(迷向)法也不复杂。研究发现,昆虫为了吸引同种异性,会释放挥发性的化学信号物质,这种物质叫作性信息素。目前,人们可以利用的昆虫性信息素已有上百种,对付的目标主要是鳞翅目害虫。性信息素诱杀法就是在田间安放一定数量的诱捕器,诱杀害虫成虫,避免它们繁殖后代;性信息素迷向法是在一定范围内大量释放性信息素,干扰害虫成虫,让它们找不到同类异性,这样也可以避免它们繁殖后代。
使用诱虫灯、粘虫板(球)和昆虫性信息素来捕杀害虫,都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未来,科学家们还会继续研究,发展更加先进、对环境更加友好的害虫绿色防控技术,让农民可以收获更多更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供稿单位:重庆市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审核专家:许明陆,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