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 雅 益阳市中心医院 副主任医师
徐 斌 益阳市中心医院 副主任医师
审核:刘文广 益阳市中心医院 主任医师
先给大家讲一个实例。
3个月前,52岁的郭女士常规参加单位组织的普通体检,恰逢体检套餐里面有500元的自选项目,于是她便来咨询我。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结合她的年龄、家族史、被动吸烟情况和烹饪油烟暴露等情况,评估她为肺癌高危人群,建议进一步完善胸部低剂量螺旋CT(LDCT)。“可是我完全没有任何咳嗽、咳痰等症状,怎么就成了高危人群了?”郭女士有些不能理解。
在我的建议下,郭女士使用微信搜索由国家癌症中心(NCC)发布的“中国居民癌症防控行动”小程序,在我的指导下完成了癌症风险因素评估问卷,根据测评结果,郭女士接受了自己确实是属于高危人群的事实。“那我下一步该怎么做呢?”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指出:目前国内外的肺癌筛查指南均推荐采用低剂量螺旋CT(LDCT)用于肺癌筛查。郭女士完善LDCT检查后发现左上肺有一个直径1.6厘米的肺部实性结节,经由医院专科医师完善相关检查后,提交影像科、呼吸内科、胸外科、肿瘤科等在内的多学科协作团队进行了综合讨论,结合讨论后的建议,郭女士选择了外科手术治疗,并确诊为早期肺癌。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从发现肺结节到手术确诊再到完全恢复仅仅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郭女士无疑是不幸的——人到中年不幸罹患癌症,但她又是幸运的,早癌筛查让她有了临床治愈的机会。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下癌症的筛查与早诊早治。
一、什么是筛查与早诊早治?
筛查与早诊早治是癌症的二级预防,就是在表面健康的人群中,运用快速、简便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可能有病的人与无病的人区分开来。在特定的高风险人群中筛检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患者,从而对癌症进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达到提高癌症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癌症是威胁国人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位居居民死因首位,而筛查和早诊早治已被公认为癌症防控最有效的途径。GLOBOCAN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约1/4的新诊断恶性肿瘤病例发生在中国。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低于高收入国家,但死亡率却远高于高收入国家。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总体有所提高,但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由于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居民早诊早治意识不足等因素,多数恶性肿瘤在获得诊断时已出现浸润、转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肿瘤筛查有助于提前发现可疑病灶和癌前病变,显著降低肿瘤的发生率及因肿瘤导致的死亡率。
二、适宜筛查的癌症种类和筛查方法
为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癌症筛查应在高危人群中开展。国际公认适宜筛查的癌症包括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等。其中,目前推荐的肺癌筛查方法主要为低剂量螺旋CT;食管癌、胃癌筛查方法主要为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直肠癌筛查方法主要为大便隐血试验、结肠镜;乳腺癌筛查方法主要为乳腺X线摄影联合乳腺超声;肝癌筛查方法主要为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腹部超声;宫颈癌筛查方法主要为细胞学检查(巴氏涂片薄层液基细胞学)、高危型HPV DNA检测、醋酸碘染色、肉眼观察;鼻咽癌筛查方法主要为血清EB病毒相关抗体检测、鼻咽显微镜检查。
三、筛查的适宜人群
肿瘤筛查适合危险因素比较多的人群,也适合健康人群,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为目标。比如有一定家族史及遗传病史的人群;饮食不规律、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的人群;45岁以上人群。
四、哪些症状可能是癌症发生的危险信号?
《癌症预防与筛查指南(科普版)》指出,当身体出现以下症状时,应引起重视并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治。
1.身体浅表部位出现异常肿块。
2.体表黑痣或疣等在短期内色泽加深或迅速增大。
3.身体出现异常感觉,如哽咽感、疼痛等。
4.皮肤或黏膜溃疡经久不愈。
5.持续性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
6.大便习惯改变及性状改变,或大便带血。
7.持久性声音嘶哑、干咳、痰中带血。
8.听力异常、鼻出血、头痛。
9.阴道异常出血,特别是接触性出血。
10.无痛性血尿,排尿不畅。
11.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进行性体重减轻。
目前NCC(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中国居民癌症防控行动”小程序,加入小程序就可以自主完成癌症风险因素评估问卷,了解自己的患癌风险,并就近进行自主筛查预约。早发现、早治疗,把癌症扼杀在摇篮里,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J]. 中华医学杂志,2024,104(34):3175-3213.
[2]国家癌症中心. 癌症预防与筛查指南(科普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3]陈万青,李霓.筛查技术:2023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CACA)[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
[4]吉雨婷,刘斯文,张芸萌,等. 中美两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流行趋势及归因风险因素比较[J]. 中华肿瘤杂,2024,46(7):646-656.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