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14日,是“世界标准日”。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件文物,就与“标准”密不可分——它,叫做“商鞅方升”。
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官网
商鞅方升深2.3厘米,通长18.7厘米,宽6.9厘米,重0.7千克,也就比一个成年人的手掌略大。
01读懂商鞅方升
铭文一——商鞅变法、秦统一度量衡
“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
这一组铭文的位置在器侧及器柄对边(见下图)。
商鞅方升的标准容积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也就是3×5.4×1(单位:寸)。
1981年,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组邀请上海计量测试管理局对这件方升的容积进行了精密计算,最终结果折合成现在的202.15毫升,并由此测算出商鞅尺为23.192厘米,寸为23.192毫米。
《汉书·律历志》云:“量者……用度数审其容。”商鞅方升是目前所见最早“以度审容(‘度’是指长度,也就是用已知长度去计算容量的方法)”的国家级标准量器的实物。
铭文二——秦始皇统一六国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这一组铭文的位置在器物底部及第一组铭文的对边(见下图),它刻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大意是“二十六年,皇帝一统天下,百姓安宁,诏令丞相隗状、王绾依法矫正度量衡器,代替列国原本各有差异的量制,让境内百姓都能明确知晓。”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继壮大,政权割据势力造成了各国之间明显的地域差别,除了各国颁布的“公量”,各公卿大夫还设有“私量”, 混乱的度量衡制度大大限制了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往来,为文化传播、经济贸易的开展造成了不小的阻力。
虽然各诸侯国陆续都有变法,但秦国是其中唯一贯彻执行变法的国家,度量衡的统一,加强了秦国内部的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内的经济流通,使秦国迅速积累起大量的财富,成为名副其实的“战国七雄”之一。
于是在与“铭文一”时间相隔123年后,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秦始皇随即颁布诏书,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这则诏令向世人宣告了2000多年前,国家大一统时代的到来。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标准,为国家集权、社会稳定、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除前两段长铭文外,商鞅方升前壁还刻有“重泉”二字,为地名,在今天的陕西蒲城,考古人员猜测可能是这件方升首次颁布的地点;右壁刻有“临”字,同为地名,在今天的山西临县,说明随着秦国的进一步扩张,这件方升曾跟随征服者来到了新的地区,继续履行统一度量衡的任务。
02秦代的部分度量器及应用
“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记得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记得此诏。’故刻左,使毋疑”。
有意思的是,通过大量出土的秦代度量器具,我们得以窥见当时度量衡制度的推广和延续,但是一直到两汉时期,度量衡制度的理论体系才逐渐得以完备,之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度量衡制度再次陷入混乱,直到隋开皇年间,才又重新进行统一。
中国历史上新朝初建、立国稳政的头等大事,就是对度量衡的制定和颁布。今天我们去故宫博物院参观,太和殿前陈列的唯二两件器物,就是测日影的日晷,和乾隆时期的标准量具“嘉量”,可见“度量衡定,天下一统”的重要性。
为什么“标准”如此重要?
它看起来只是低调地藏在生活中,其实无处不在。手机充电器接口有充电标准,饮食、服装也都有国家安全标准……从一家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到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交流,“标准”可以说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你还发现了哪些“生活中的标准化”,来评论区分享一下吧~
参考文献:
[1]赵晓军.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2]商鞅方升容积实测[J]. 上海博物馆集刊, 1981.
[3]关增建.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J]. 质量与标准化, 2021(12):4.
来源: 福建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