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们对网络医疗健康科普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健康科普也成为流量密码,被各大平台和各路媒体所重视。然而,面对网上五花八门的健康科普信息,老百姓无所适从。今天说要多吃这个,明天说千万不能多吃;今天说这套养生方法好,明天说这样做会有损健康……面对这种情况,到底该如何应对呢?大道至简,我们可以试试这样的办法。

一是问问谁在做科普。这一点,大家比较在意,懂得优先选择来自正规医疗机构、专业医生、权威医学媒体等的科普内容。当然,网上假冒专家的情况也有,这除了依靠加大打击力度外,优先选择知名医院的官方账号,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可以保证内容的真实可信。不可否认,大多数官网做得比较死板,并不令人满意,这才有了自媒体的补充。对于自媒体传播的医疗信息,特别应辨别主办者的身份信息,对其传播的与众不同的内容,特别是一些耸人听闻的说法,更要有所警惕,最好多方求证。

二是相信常识。对科普内容要保持一份理性,判断其是否符合基本医学常识。例如,如果一篇科普文章声称某种食物可以完全治愈癌症,可以替代药物等诸如此类的观点,这显然与目前的医学认知不符。此外,就是看科普内容是否有科学依据。俗话说,“空口无凭”,我们要看这些观点是否引用了可靠的研究数据、文献,或者有临床案例做支撑。而没有任何科学支持的医疗科普观点,其可信度就大打折扣了。

三是要具备一点分析的能力。其中重要的一点是避免盲目跟风。绿豆、红豆、黄豆,都是好东西,多吃一点有利健康,这话没错,但凡事皆有度。粗粮虽好,但有些老年人单一饮食,导致营养不良,这就是过了。营养均衡是基本常识,只要我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分配好每天蛋白质、蔬果的搭配量就能够保证基本的健康。不要因为某个科普方法在网上很火就盲目跟上,看到有明星减肥成功,不考虑自身的身体条件,马上就照着做,这可能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需要谨记,适合别人的治疗方法或健康建议不一定适合你。

另外,有网友觉得网上的医疗健康科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即便都是权威专家,也经常出现观点相反的情况。其实,网上的健康科普确实存在不同专家持有不同观点的情况。这是因为健康问题往往具有复杂性,不同的专家可能从不同的专业角度、研究背景和临床经验出发,得出不同的结论。

比如在饮食方面,有的专家可能强调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健康有益,认为可以控制体重、改善血糖等;而有的专家则可能认为均衡的饮食结构更为重要,包括适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又比如在运动方面,一些专家可能主张高强度间歇训练是高效的健身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较好的锻炼效果;而另一些专家可能认为长期坚持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对身体更有好处。再比如关于睡眠,有的专家认为每天必须保证8小时睡眠,否则会对健康产生严重影响;而有的专家指出,睡眠时长因人而异,关键是要保证睡眠质量。这些都说明不同专家在健康问题上可能有不同的观点,我们需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

对于公众来说,有选择性地听取健康科普建议非常重要。首先,可以多关注那些来自权威机构、有良好声誉和丰富经验的专家的建议。其次,要学会综合分析不同的观点,了解其背后的依据和逻辑。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如身体状况、生活方式等,来判断哪些建议更适合自己。总之,在面对网上的健康科普内容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以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

(作者金振蓉系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 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