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主治医师
审核:汪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主任医师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因体内“血栓”形成阻塞肺、心、脑和外周血管形成肺栓塞、心肌梗死、脑梗死和下肢血管闭塞等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血栓”令人谈“栓”色变。因此,加强对血栓的科普与防治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血栓、它如何形成,以及如何预防需要我们科学的加以认识。
一、什么是血栓?
通俗的讲,血栓是血液在血管内非正常的凝结。血栓像塞子一样随血流流动,一旦阻塞血管就形成相应部位的栓塞性疾病。血栓的组成包括沉积的血小板、不溶性纤维蛋白、积聚的红细胞和陷入的白细胞等,上述成份网络一起在血管内形成不容性团块,其中血小板起到了关键的凝集作用。血栓为动脉和静脉血栓,二者的起因、组成、形状和防治原则也不尽相同。动脉血栓多是由珊瑚状血小板小梁构成,呈灰白色,表面凝集大量中性粒细胞,影响器官组织供血,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皮肤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导致组织器官坏死,是心肌梗塞、脑梗塞的根源。静脉血栓俗称“隐形杀手”,因血液流速变慢引起,多由积聚的红细胞构成,呈暗红色,临床上常导致器官和组织淤血而出现水肿、皮温增高等症状,是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根源。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血栓如何形成?
血栓的形成包括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状态异常以及血液凝固性增加,其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导致血栓形成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年龄、肢体长时间制动如长期卧床、伏案工作致静脉回流受限形成血液瘀滞,诱发血栓形成。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可以导致体内血栓的形成,如肥胖、长期吸烟、饮酒,高糖高脂饮食等均可诱发体内血栓形成。
三、哪些人群易得血栓性疾病?
一般情况下,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肥胖人群、患有部分慢性疾病的人容易得血栓。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等人群;既往存在冠心病、心房颤动、颈动脉狭窄等人群;老年人、孕妇、肥胖患者;长期吸烟、酗酒等人群;久坐不动、缺乏运动锻炼人群;特定疾病家族史(如遗传性血液性疾病)人群;外伤、手术后卧床、服用特定药物(激素、避孕药和化疗药物)人群;上述人群存在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易得血栓栓塞性疾病。
四、如何辨别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血栓因起源和阻塞部位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急性缺血性症状。血栓阻塞脑动脉形成脑梗死常常表现为突发面部、肢体无力,言语障碍和视野缺损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血栓阻塞冠状动脉形成心肌梗死以突发心前区疼痛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低血压等症状;血栓阻塞肺动脉形成肺栓塞表现为胸痛以及胸闷、气短等呼吸困难的症状;下肢静脉血栓往往以下肢的突发肿胀、疼痛、皮肤颜色变红和温度升高为表现。了解和认识上述常见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症状可为疾病的后续治疗提供宝贵的时间。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五、血栓性疾病的诊治
与大多数疾病一样,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治疗血栓性疾病尤为重要,有助于减轻、逆转甚至治愈血栓栓塞性疾病。
1.病因治疗
血栓的治疗首先是病因治疗。戒烟戒酒、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和积极治疗其它相关基础疾病。临床上通过降低血液黏稠度、服用抗凝药物,并针对原发病进行同步治疗,彻底铲除滋生血栓的危险因素,预防血栓的发生。
2.抗血栓治疗
引起血栓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包括血小板活化、血液的高凝状态和纤维蛋白溶解异常。因此,针对血栓的诊治只要三个方面,即抗血小板、抗凝和溶栓治疗。
(1)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在动脉血栓性疾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达到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现有研究已证实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有效降低心脑血管和周围动脉的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常用的抗血小板一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主要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来阻止血液凝固。抗凝治疗主要适用于下肢静脉血栓、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疾病,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缺血性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无明显临床疗效,相反会增加患者出现胃肠道和皮肤、齿龈黏膜出血的风险。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药物。
(3)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可迅速溶解血管内新鲜的血栓,以实现血管的再通,保持相应器官的血供。溶栓药物作为纤溶酶原的激活剂,通过水解纤溶酶原分子内肽键而将其变为有活性的纤溶酶。纤溶酶能促进血栓内纤维蛋白的降解,溶解纤维蛋白分裂产物,从而使血凝块溶解,实现阻塞的血管腔恢复血流。溶栓治疗主要适用于急性冠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常见的静脉溶栓药物有阿替普酶和尿激酶。临床上运用溶栓药物时应严格遵循药物的使用规范,应在有效溶栓时间窗内快速静脉给予溶栓药物,安全有效地开展临床诊疗。目前,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以阿替普酶为例,在缺血性脑卒中起病4.5小时之内,最长不超过6小时可有效恢复缺血半暗带的血流灌注,挽救脑组织功能,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4)机械取栓治疗
相对于药物的溶栓治疗,靶血管内的机械取栓显得更为直接有效。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例,对于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患者无机械取栓禁忌证,24小时内无论是否行静脉溶栓治疗均可行机械取栓治疗。机械取栓应尽早开始,不能因评估静脉溶栓疗效而延迟。此外,相比较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单纯药物治疗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更高,对于发病在6~24小时之间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已有研究发现接受机械取栓组的患者90天时仍可达到良好的功能预后(mRS 0~3分),能够显著改善上述患者的临床结局。
六、如何预防血栓的形成?
血栓的预防主要是保持良好的心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干预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具体包括:①积极地面对生活,稳定情绪,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②营养均衡,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戒酒,多饮水;③适当运动,促进体内血液循环,运动可大大降低静脉血栓的风险;④积极治疗引起血栓的原发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等;⑤具有“三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⑥对于久病卧床的患者要勤翻身,予以下肢穿戴弹力袜,定期监测各项凝血指标。
七、结语
血栓作为一种常见的致死性疾病,其防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科学调整生活方式,维持健康的血管内稳态,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降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守护大众健康。总之,明确病因、早期发现与诊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完全可以逆转。让我们以实际行动迎接世界血栓日的到来,珍爱生命,预防血栓,为血管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