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王立祥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

肝性脑病,一个听起来或许有些陌生的医学名词,却是许多肝硬化患者不得不面对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这种由于肝脏功能障碍导致的神经精神系统异常,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一、肝性脑病是怎么回事?

肝性脑病,简而言之,是由于肝脏功能障碍引发的一系列神经精神系统异常症状。这一病症发生在肝脏遭受急性或慢性损伤,或是存在分流情况时,导致本应由肝脏代谢的物质未能正常处理,进而进入血液循环,侵入神经系统,干扰其正常功能。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肝性脑病在普通大众中的知名度不高,但它在肝硬化患者群体中的发病率相当显著,比例可高达30%,甚至80%。这意味着,超过三分之一的肝硬化患者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症状,凸显了这一并发症的普遍性。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此外,肝性脑病的根本在于肝脏本身的功能异常。换言之,只有当肝脏功能受损,无法正常执行其代谢功能时,才会继发脑病情况。因此,肝脏健康状态的恶化是触发肝性脑病的必要条件。

二、肝性脑病的症状都有哪些?

肝性脑病症状表现多样,从轻微到严重,逐步发展,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在疾病的早期,也就是轻微期,肝性脑病患者可能仅表现出一些神经、精神方面的轻微症状。这些症状往往较为隐蔽,不易被察觉,但细心观察仍可以发现其端倪。患者可能会表现出欣快感,即一种异常的愉悦情绪,对周围环境或事物产生过度的兴趣或满足感。同时,他们的计数能力可能会下降,简单的算术运算变得困难,甚至出现定向力障碍,无法准确判断时间、地点或人物。这些症状虽然轻微,但预示着患者的肝功能出现了明显的异常。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肝性脑病患者的症状会变得更加明显和严重。在明显期,除了上述的轻微症状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一些特有的体征,如扑翼样震颤和踝阵挛。扑翼样震颤表现为患者双手平举时,手部像小鸟翅膀一样不停地抖动;踝阵挛则是患者平躺时,医生托起其膝盖并用力使其脚部向头部方向移动时,脚部出现不自主的震颤。这些体征的出现往往预示着肝性脑病已进入较为明显的阶段。

图3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在更为严重的阶段,肝性脑病患者可能出现嗜睡的表现,即大部分时间处于睡眠状态,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减弱。此时,患者的意识水平已经明显下降,甚至可能出现昏迷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患者的生命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需要立即进行紧急救治。

此外,肝性脑病患者还可能伴随其他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黄疸、腹水、肝掌、蜘蛛痣等肝病特有的体征。这些症状和体征的出现,都与患者肝功能的严重障碍密切相关。

三、肝性脑病如何治疗?

肝性脑病的治疗策略覆盖多个层面,从根除病因、营养支持到对症治疗,直至最后的器官替代,旨在全面应对这一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

首先,病因治疗是核心,对于由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抗病毒治疗是关键;而对于酒精性肝硬化,彻底戒酒至关重要,尽管戒断过程中可能出现症状,但医疗干预可助其平稳过渡。营养支持同样重要,因为肝硬化患者往往营养状态不佳,合理的营养补充有助于改善整体的健康状态。

降低血氨水平是对症治疗的重中之重,这通常涉及到肠道管理。确保患者大便通畅,利用乳果糖等药物调节肠道酸碱度,优化肠道菌群结构,减少氨的生成与吸收。此外,通过调整氨基酸比例,使用短链脂肪酸,以及在电解质失衡时使用精氨酸、谷氨酸钾、谷氨酸钠等药物,都能有效控制血氨水平。针对肠道出血的患者,医生需谨慎平衡,既要避免新的出血风险,又要及时清除肠道内积血,以防氨中毒。

在药物治疗中,乳果糖和拉克替醇能分别通过调节肠道环境和通便作用减少氨吸收,门冬氨酸、鸟氨酸等氨基酸制剂则有助于氨代谢,而肠道靶向抗生素,如利福昔明可调整肠道菌群,避免氨的产生。目前,微生态制剂也日益受到关注,它可以通过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进一步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

图4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灌肠治疗在急性便秘引发的肝性脑病中能迅速缓解症状,但日常管理中,若口服药物如乳果糖能维持大便通畅,则灌肠并非首选,仅在口服治疗效果不佳时考虑。

对于那些肝脏功能完全丧失、无法代偿的持续性肝性脑病患者,肝移植成为最后的治疗手段。通过替换病变肝脏,患者有望恢复正常肝功能,从而解决肝性脑病的根本问题。治疗效果与患者肝脏的合成功能紧密相关,当肝脏仍保有一定功能时,上述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但当肝脏功能严重衰竭,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肝移植则成为挽救生命的必要选择。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