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瓦白墙,是苏州建筑的代名词,更是苏州灵魂的色彩密码。让我们走进苏州,探索这抹色彩背后蕴藏着的千年故事与风情!
文化氤氲
苏州,迄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历经数千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形成了以吴文化为核心的苏州文化。吴文化素以“古朴而不失精美,温柔而不失刚劲”闻名,其古朴、精致的审美趋势在苏州城市与建筑中表露无遗。
苏州建筑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手法细腻,如苏州的砖雕门楼,但其用色基调是黑白灰三色,形成了“淡、素、雅”的城市形象。
(黑白灰的苏州建筑)
其中最为经典的,必定是苏州园林。苏州园林建筑采用素雅淡泊的主调,青砖灰瓦粉墙,整体色调采用明色调,有助于扩张视野,开阔空间格局,有助于游览者拉开视觉空间距。另外,青砖黛瓦粉墙的色彩更突出古典自然的特点,黑、白色在色彩中称为极色,在传统园林中多在南方的园林建筑和民用建筑方面应用,灰黑色顶部与白色墙体对比分明,表现出古代文人墨客的高雅、清淡的风格。
(淡雅苏式建筑)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黑白两色在全国各地应用较多,特别是在护栏、围墙等方面采用。如上海、南京、苏州等地沿街围墙,局部护栏等均以黑色铸铁的花格图案构成,这些黑色的护栏、围墙与川流不息和五颜六色的环境形成对比,给人以高雅、端庄的稳定感。黑白两色在园林环境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苏州园林中黑白调和的应用随处可见)
苏州博物馆
“中而新,苏而新”的苏州博物馆为了与苏州这座历史古城相协调,也都选择了黑白灰作为整个建筑的基调,显得素雅、高贵,与古典苏州的黑瓦白墙遥相呼应。边饰及屋檐采用“中国黑”的花岗石片石,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变成深灰色,为苏博增加了新的色彩与韵味。苏博在传统与现代创新结合上独具匠心、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
因水而生
建筑的色彩本就是适应环境的一种结果,举几个例子:陕西黄土高原的窑洞、山东沂蒙的石头房等等。而苏州地区多水,临水而居,乌瓦粉墙互相辉映。建筑本身用白灰抹墙,用黑瓦遮盖住房顶,迷人的水墨画就这样形成了。
(水墨苏城)
这种黑白的建筑风采,更符合江南水乡的气质和神韵。江南多雨,苏州地区的建筑大多都是土坯砖砌或者木构建成的,且素有白灰抹墙的传统。
(苏州的城市印象)
《园冶》一书中写道“历来粉墙,用纸筋石灰,有好事取其光腻,用白蜡磨打者。今用江湖中黄沙,并上好石灰少许打底,再加少许石灰盖面,以麻帚轻擦,自然明亮鉴人。”,说的就是白灰抹墙。不论是在建筑材料本身还是矿物颜料都是取于大自然。虽然色彩表现力有限,但是方便大量采用。且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建筑外观的色彩成本高出了自己的经济购买实力,苏州清贫的百姓人家则难以承担粉饰外观的重担。因此,黛瓦粉墙成了苏州建筑的主要材料,也造就了苏州黑白灰的城市印象。
皇权之下
历史上苏州在经济、行政上的地位都很重要,而统治者对于建筑的型制、色彩都有严格的要求,一不小心要是超出了界限很有可能被定位为反逆,历史上被杀头获罪的也不在少数。于是,皇权控制下的苏州建筑色彩,可选范围就又缩小了,低调淡泊成了主基调。
除了庙宇,苏州其他建筑的颜色基本都是黑白分明,人们以黑白两色以及木料原色为颜色,找到了一种最为接近自然色彩的颜色,体现出了苏州人为人低调的处事格调。
(低调色彩)
黑白哲学
人类在长期的自然环境生存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黑与白构成了人类视感觉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直接体验。在人类最初归纳总结自然与社会规律中,黑与白成为最基础的概念。所以,黑白不仅是颜色,更是穷究宇宙本质而类化宇宙的第一概念。
(黑白的苏州园林)
且苏州道教盛行,黑白为正色,道家文化谈到“空无”的思辨精神境界,为象征实空、有无、阴阳的黑白表现运用提供了审美理论支撑和艺术表现主旨。其太极图可以帮助理解黑为万色之父,白为众色之母,黑白两色组成太极,它们是色彩中的最高境界。不论是在古代的图腾中还是太极图中,黑白两色在传统的色彩观念中都承袭了最原始的色彩观念。苏州居民的建筑色彩也承袭了阴阳色彩协调的法则,借助这样的色彩表达了传统民居的主观性格。
结语
苏州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黑、白、灰、淡、素、雅’的色彩体系日渐成熟,尤其体现在古城区与老城区内,营造出了独特的水乡意境,成为了苏州传统的文化的一部分。黑白是苏州的本色、苏州的情调,它是这座古城积淀深厚的文化内蕴,它是于黑白色中坚守的文化骨骼。
来源: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