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有点像“蚯蚓”的生物其实是沙蚕。沙蚕有着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在环境适应过程中,其头部、躯干部及疣足都会引起相应的形态改变,并且演化出包括分节、再生、繁殖模式和生活方式等丰富多样的环境适应性状。
共生关系
环唇沙蚕为北太平洋东西两岸分布的温带冷水种,不同状态下的环唇沙蚕外部形态会有所差异(如图),栖息于软泥、西沙底质,常见于大寄居蟹的螺壳中并与其形成共生关系。环唇沙蚕与寄居蟹共生,是为了获得食物资源和有效的保护。环唇沙蚕身体柔软,易受攻击,而螺壳可以给它提供保护,而宿主寄居蟹在海床活动和捕食的过程中,也给环唇沙蚕提供了移动和摄食的机会。
据实验发现:环唇沙蚕钻入螺壳行为的发生,主要是感受到大寄居蟹活动时所产生的物理振动,环唇沙蚕在空螺壳内时,主动钻出寻找大寄居蟹的概率较低,而在底质中时钻入大寄居蟹螺壳内的概率较高,而且对在周围活动的大寄居蟹具有主动寻找行为。大寄居蟹对环唇沙蚕无选择性,大寄居蟹在选择螺壳时只考虑螺壳因素,而对螺壳内是否存在环唇沙蚕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反应。
背须特化为鳃
在印太交汇区特有分布的羽须鳃沙蚕,其背须特化为鳃,与其他沙蚕科物种相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环境适应性形态性状,这些特殊的身体结构均可能是适应生存环境而演化形成的。
具有群浮和婚舞等生殖行为
双齿围沙蚕也称海蜈蚣、海蚂蝗、海虫、沙虫等,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类海洋无脊椎动物,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享有海中“冬虫夏草”的美称[3]。此外,其氨基酸组成独特,对鱼、虾、蟹类具有强烈的诱食作用,通常用作海水鱼、虾、蟹的亲本培育及垂钓等的饵料,因此也被称为“万能饵料”。随着海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双齿围沙蚕已成为我国出口量最多的沙蚕品种之一。
它们具有特殊的群浮和婚舞等生殖行为,双齿围沙蚕每到繁殖时节的月圆晴朗之夜,雌雄个体便会爬出洞穴,群浮到海面,雄性个体便会围绕一个或多个雌性个体排放精卵,完成交配。此外,月相对沙蚕的婚舞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的沙蚕偏好在满月下完成婚舞(喜光生殖),有的则喜欢在新月下进行(避光生殖)。
而绿矶沙蚕沙蚕更为聪明,巧妙借助自身可再生的优势,来进行繁殖,进而大大减少群浮过程中可能遭受的伤害。例如太平洋萨摩亚的绿矶沙蚕在进行生殖群浮时,雌性个体并不会亲自前往,而是把性成熟的体后部断区,让此部分浮到水面,进行交配。
参 考 文 献
[1]张琳琳.海洋动物适应性演化与多样性研究进展[J].海洋与湖沼2021. 03
[2]于海成.环唇沙蚕—大寄居蟹共生行为学研究[J].2020.
[3]陈沈雪.双齿围沙蚕研究进展与展望[J].《水产养殖》2019.02.016
[4]许星鸿.单环刺螠的繁殖生物学[J]. 水产学报, 2020, 44(8): 1275−1285
来源: 大连圣亚海洋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