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经济现象是社会现象,讨论经济系统时,必然要从个体间的交互效应和整体性来理解其中的运行机制,从而揭示其复杂性。协同是经济系统中分工协作的基础;从集体行为出发,采用“协同学”视角,基于协调合作看待经济决策和经济现象,由微观结构探讨总体模式,可以为我们揭示更高层次的必然性,帮助我们更好把握经济规律。那么协同学下的经济系统复杂性究竟是怎样的呢?在2024全国科普日活动的第4场漫谈系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了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的方毅老师,跟大家聊一聊这个有趣的话题。

各位老师同学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的方毅,今天我和大家谈谈协同学下经济系统的复杂性。

“协同学”是“协调合作之学”旨在发现系统结构赖以形成的普遍规律,由微观结构探讨总体模式,为我们揭示更高层次的必然性,它是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对于科学家而言,包罗万象的世界乃是一个遵循严格规律、结构有方、秩序井然的世界。他们面临的重大命题是:阐明结构是怎样自发形成的,或者说,结构是怎样自行组织起来的。协同学延伸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对于经济学,如何通过结构的组织解释经济社会的秩序,在高层次理解运用经济社会的运行规律是协同学的关键。

所有社会经济现象都源自于个体的行为决策和互动。大家关注于行为、互动和结果。行为决策强调优化和权衡。例如,在城市交通中,个体出行要规划路线,选择哪条路线,何时并线、何时加速或减速,众多人出于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决策,实现了集体的协同,整个交通系统井然有序。

在经济系统中协同是分工协作的基础。由于天生擅长或不擅长某事的差异,或者通过学习、经验获得技能,进而形成个体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化,人们在交换中获得利益。大卫.李嘉图指出比较优势法则被大众普遍使用。

要从集体理解协同。向市场投放新产品时,我们往往会看到不同企业几乎同时投放类似的竞争性产品,例如最近的华为和苹果。新产品投放时,具有新颖性市场稀缺,不同企业的产品即使具有竞争关系,也能通过同时投放吸引更多消费者的注意力,产品之间的差异甚至能更突出产品特色,各个企业的产品会起到相互帮助的宣传效应。但是当市场趋于饱和时,这种协同效应就会截然不同。

然而,协同并不是说经济系统联系越紧密,系统越稳定。紧密的经济联系可能增强稳定性,但也可能在加强联系前呈现稳定的一种状态,加强联系后突然变得不稳定。我们往往可以看到经济繁荣的时候,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经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是随着经济转景气状态的变化,可能会出现大的经济危机,物价飙升,大量企业破产,工人失业。

斯密假设在自由竞争过程中,总会建立一种一般被认为是唯一的平衡状态。但是,经济系统远比斯密所想的复杂,经济系统可能从一种平衡状态跃向另一种平衡状态。不过,这种跃迁也并不是容易发生的,因为这也需要经济系统内微观主体通过协同的集体行为才可能发生。技术革命,可以为经济系统中几乎所有的企业提供生产上的突破,新制造方法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不断涌现,实现产品创新革命的协同,从而克服了经济系统既有平衡的协同耗散,使经济系统实现从一种平衡状态跃向另一种平衡状态。这时经济系统就出现了所谓的“突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人均GDP由1978年的385元增长到2023年的89358元,有证据表明中国经济实现了两次由低水平增长路径向更高水平经济增长路径的跃迁,从2013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长正趋向于新增长路径上的均衡。政府行为是经济系统协同实现状态跃迁的重要方面,然而政府是否干预经济,如何干预经济这是经济学长期争论的话题,也是系统内部结构协同高度复杂的体现。

利用协同学理解经济系统内在规律,将会为我们提供更宽广的视野,更深邃的洞见,基于此我们将会有更好的方式改善经济系统运行,提高社会福利,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听众朋友们,今天关于协同学与经济系统复杂性的话题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方毅,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经济系统与金融市场,代表作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國社會科學(繁體遴選版‧社會科學分冊)》、《管理世界》、Management Science、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Journal ofEmpirical Finance和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主持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3项。

来源: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