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艳红段跃初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能源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绿色开发成为了科研领域的重要课题。锂,作为电动汽车电池等储能材料中的关键矿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自然界中,锂主要以盐湖卤水和固体矿石两种形态存在。我国高原地区蕴含着丰富的盐湖锂资源,然而,开发这些资源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我国高原地区的盐湖有着特殊的化学组成特性,其中湖水的“镁锂比”这一关键指标偏高。这一特性导致了镁与锂分离难度极大,进而使得传统的锂提取方法生产出的锂盐面临成本高、质量低的困境。与此同时,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锂产业相关的开发活动提出了极为严格的环保要求。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一种既能高效提取锂,又能符合环保标准的创新技术来开发这些盐湖锂资源。
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在朱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骏等的带领下,将目光投向了大自然的智慧。在盐碱环境中,盐土植物能够通过蒸腾作用,巧妙地选择性吸收盐分和水分。科研团队受此启发,模仿盐土植物的蒸腾过程,成功开发出一种创新的“盐湖提锂”技术,并研制出“界面光热‘盐湖提锂’装置”。
这个装置的结构设计独具匠心,共分为3层。当阳光照射到该装置时,蒸发器的纳米通道内会产生超高压。这种超高压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会传递到离子分离层,在离子分离层发挥一种特殊的“驱赶”能力,能够选择性地将卤水中的锂离子“驱赶”到储存层。最后,通过水循环系统,就能收集储存层中的锂盐。这种通过模仿自然过程实现的离子选择性分离机制,为盐湖提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在实验室模拟的环境下,该装置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性能。模拟的是昼夜交替与盐湖卤水环境,这是非常接近实际盐湖工作条件的模拟场景。在这样的模拟环境中,该装置已经连续运行了528小时。这一长时间的稳定运行本身就是对装置可靠性的有力证明。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卤水的“镁锂比”从初始数值422大幅降至2.5,这意味着镁与锂的分离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锂的纯度提升了160多倍,这一数据直观地显示出该装置在提高锂盐纯度方面的卓越能力。这一系列的实验结果充分验证了整套装置的可行性与高效率。
朱嘉教授提到,这个装置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在于其扩展性。通过模块化拼装组合的方式,装置的面积可以不断扩展。这种扩展性的意义在于能够根据需求增加锂盐的产量。在实际的盐湖锂资源开发中,不同盐湖的规模和锂资源储量各不相同,这种模块化的设计可以灵活适应不同的开发需求。
另外,这个“界面光热‘盐湖提锂’装置”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优点,那就是它的能源来源。该装置依靠太阳能即可运行,不需要消耗额外的电力和化学药剂。对于光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的高原地区来说,这一特性使得该装置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高原地区的太阳能资源充足,能够为装置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而不依赖额外的电力和化学药剂,一方面降低了能耗,另一方面避免了因使用化学药剂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完全符合高原地区严格的环保要求。
目前,该科研团队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规划。他们计划下阶段到高原开展中试和产业化试验。这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步骤。高原地区的盐湖种类繁多,不同的盐湖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针对这些特性,科研团队将进一步优化装置设计。通过这种针对性的优化,有望在多方支持下早日形成实用的盐湖锂矿生产线。一旦这条生产线成功建立,将对我国高原盐湖锂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项技术的成功开发对于我国的能源战略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对锂的需求量不断攀升。我国国内丰富的盐湖锂资源如果能够得到高效、绿色的开发,将有助于减少对国外锂资源的依赖,提高我国在全球锂资源市场的话语权。同时,这也是我国在资源开发领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体现,为在生态脆弱地区进行资源开发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与其他相关的科技成果一样,这一太阳能“盐湖提锂”新技术也是我国科研人员在科技探索道路上不断创新的成果之一。在科技领域,我国科研人员还在不断努力开发新硅基电池提升分子太阳能储能系统效率、研制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性能“火星电池”、推动国内首架太阳能氢能无人机首飞以及发明新型“热发射极”晶体管、发现新矿物等众多成果。这些成果共同展示了我国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也为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科研人员开发的太阳能“盐湖提锂”新技术为我国高原盐湖锂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它不仅是一项创新的技术成果,更是我国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的有益探索,未来有望在盐湖锂资源开发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
来源: 科普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