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璀璨舞台上,中国跳水“梦之队”再次以令人叹为观止的“水花消失术”征服了全世界观众的心,这一幕不仅是对运动员精湛技艺的颂歌,也是流体力学原理在极致运动中的生动展现。让我们一同走进这背后的科学世界,探索水花消失的奥秘。

当物体以一定速度投入水中,一场关于力量、速度与形状的较量悄然上演。水花,作为这一瞬间碰撞的直接产物,其大小与形态受多重因素影响:物体的形状、体积、速度以及入水角度等。传统观念中,尖锐的物体入水似乎能减少水花,但跳水运动员的实践却颠覆了这一直观印象。

仔细观察跳水运动员的入水瞬间,你会发现他们并非以指尖或手掌尖端先入水,而是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手部姿态——一只手掌放平,另一只手轻握其上,同时手臂保持流线型。这种“平掌入水”的奥秘在于,它巧妙地改变了物体(此处指运动员上半身)与水体接触时的几何形状,由传统的“楔形”转变为近似的“方形”。这种形状变化使得水体在接触面受到更均匀的力,促使水流更多地沿横向扩散而非垂直溅起,从而有效减小了水花的高度和范围。

除了手部动作,运动员的身体姿态同样至关重要。他们通过保持全身肌肉的紧绷和身体的流线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水流的阻力。在入水瞬间,身体几乎与水面垂直,这样的姿态不仅有助于减少水面的直接冲击面积,还能确保入水点集中,避免形成过大的水坑。此外,这种姿态还使得身体能够更顺畅地穿透水面,减少因速度突变而产生的紊流和水花。

然而,水花的控制并未止步于入水瞬间。当物体完全进入水体后,由入水冲击形成的空腔闭合时,往往会产生一股向上的水柱,即沃辛顿射流。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运动员通过双腿夹紧、脚背伸直等动作,使身体末端呈现出收缩状态,减缓了空腔闭合的速度,从而降低了沃辛顿射流的强度和高度。

入水后,运动员的动作并未结束。他们通过转弯减速,将身体周边的气泡带离水面,避免气泡聚集形成新的水花。这一系列精细的调控,不仅展现了运动员对水流动态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们对身体控制的极致追求。

跳水“水花消失术”不仅仅是运动员高超技艺的体现,更是流体力学原理在实践中的精彩应用。它让我们看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也让我们对自然界中那些看似平凡却又充满奥秘的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