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几乎不喝白开水,甜饮料不离手”是很多孩子日常饮水的常态。近年来,随着全球含糖饮料产量和销量不断增长,儿童青少年成了重要消费群体。《英国医学杂志》发表最新研究,针对185个国家儿童青少年饮食习惯进行分析后发现,2018年平均消费含糖饮料比1990年多23%,增幅几乎是同期成年人的2倍。而过度饮用甜饮料给孩子们带来了严峻的健康风险,为多种慢性疾病埋下了“祸根”。
全球2.8亿孩子每周至少喝7份甜饮料
为什么孩子难以抵挡糖的诱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技师潘长鹭认为,其中既有生理和心理因素,也有来自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大量摄入糖分对早期人类存活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延续下去,人类进化出一个爱吃甜食的大脑系统。吃甜食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带来愉悦感。在家庭环境中,不少家长会在孩子表现优异时用甜食作为奖励,助长了孩子对甜食的喜好。与此同时,铺天盖地的甜食广告、多样的营销,也会诱导孩子对甜食的选择。频繁接触高糖食品,会让嗜甜成为一种习惯,导致孩子越来越依赖甜蜜带来的即时满足。
嗜糖会引发几十种疾病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2~6岁幼儿应避免摄入添加糖,7岁及以上儿童青少年、18岁及以上成年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应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按照这样的标准计算,只要每天喝一听普通可乐(含糖量37克),一天的糖摄入量就超标了。潘长鹭曾接触过一名小患者,每天都要喝甜饮料,十三四岁体重已严重超标,还出现了胰岛素抵抗、脂肪肝和高尿酸血症。
《英国医学杂志》曾发表研究,细数高糖饮食的“45宗罪”,包括增加18种内分泌疾病、10种心血管疾病、7种癌症,以及10种其他疾病(神经疾病、牙病、肝病和过敏等)的发病风险。另有研究证实,长期高糖饮食的危害会波及一生。
升血糖。孩子长期、频繁吃糖,容易造成血糖波动,引起胰岛素分泌异常,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潘长鹭基于临床观察表示,和十多年前相比,如今小糖友数量有所增加,最小的患者大概十来岁,吃糖多、肥胖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血脂高。周耀铃表示,摄入高糖饮食后,多余的葡萄糖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甘油三酯),导致血脂水平升高;同时,增加机体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也会引起血脂异常。
视力差。糖吃得多,会引起巩膜软化,继而拉长眼轴,久而久之孩子会从假性近视发展为真性近视。此外,高糖饮食引起的血糖变化,可暂时导致视力模糊,而高血糖会进一步引起全身慢性炎症,损害眼部血管和神经细胞,影响视力。
毁牙齿。多项研究发现,添加糖摄入量与儿童蛀牙呈显著正相关。对此,周耀铃表示,高糖饮食可能令口腔内细菌繁殖增速,细菌代谢多余糖分时,会产生大量酸性物质,腐蚀牙釉质。潘长鹭补充道:“乳牙矿化程度低,更易引发龋齿,且进展速度快。很多糖不离口的孩子,牙齿往往跟着遭殃。”
嗜糖会引发几十种疾病
正因糖带来的诸多危害,专家们大声疾呼,要开展一场持续的全社会减糖行动。
家庭开始做改变。家长首先要认识到高糖饮食的危害,帮助孩子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并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健康膳食的榜样。帮孩子规划“三餐两点”,一日三餐要吃饱吃好,鼓励孩子多吃新鲜蔬菜、全谷物、瘦肉和豆类等天然食物;“两点”可吃些水果、坚果等健康零食,尽量避免摄入过多加工食品和饮料。生活中逐步减少糖摄入量,推荐饮用白开水,如果觉得没有味道,可以放些柠檬、薄荷等增添口感。同时,培养规律运动的好习惯,有利于降低对高糖饮食的渴望。学会阅读食品标签,了解所购买食品的糖含量,才能更好地规避高糖饮食。
全社会齐动员。王友发建议,学校应优化学生餐膳食结构,改善烹调方式,保证新鲜蔬菜、水果、粗杂粮、适量鱼禽肉蛋奶的供应;禁止在校内出售零食和甜饮料,避免提供高糖、高脂、高盐食物。食品行业应积极推行营养标签制度,不仅要清晰标注产品的营养成分,还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易读性。今年4月,上海推出全国首个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能够综合反映饮料中的糖、脂肪等含量,便于消费者基于信息做出健康选择。政府有关部门应对高能量、高饱和脂肪、高反式脂肪、高糖及高盐食品采取更严格的限制措施,包括限制产量、规范销售渠道、减少广告宣传等,以减少高糖等不健康食品的流通与消费。
王友发呼吁:“对不健康食品与饮料进行征税,是一个值得考虑的经济手段。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税收的公平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以确保其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
来源: 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