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组织于2024年9月16日,保护臭氧层国际日,发布了最新的《臭氧和紫外线公报》,介绍了臭氧层状况以及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有害紫外线辐射的措施,探讨了气象条件和火山大爆发对2023年南极臭氧空洞的影响。


图源:世界气象组织

《臭氧和紫外线公报》指出,如果目前的政策保持不变,预计到2066年左右,南极地区的臭氧层将恢复到1980年臭氧洞出现之前的水平,北极地区将在2045年恢复到这一水平,世界其他地区将在2040年恢复到这一水平。

臭氧是一种浅蓝色、有强烈刺激性和臭味的气体。人类所呼吸的、对生命不可或缺的氧气则是O2,臭氧是氧气的特殊形式,其分子式是O3。大部分臭氧位于离地球表面10至40公里的高空,即平流层,大气中90%的臭氧位于平流层。

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光中对生物有害的部分紫外线辐射,因此,平流层中的臭氧被认为是“好的”臭氧。与此相反,地球表面由污染物形成的过量的臭氧可能对人类、植物及动物造成危害,因此被认为是“坏的”臭氧。在地球表面及低层大气层中自然形成的臭氧也是有益臭氧,因为它有助于去除大气中的污染物。臭氧层是一个脆弱的气体保护层,防止地球受太阳光线有害部分的损害,有助于保护地球上的生命。目前已发现不少常用的化学品可对臭氧层造成极大损害。

1985年,英国的研究学家发现南极哈雷湾的臭氧层减少了40%,也就是南极臭氧层空洞。

1985年3月22日,28个国家通过并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正式做出臭氧层保护规定。

1987年9月,《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蒙特利尔议定书》)通过。《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努力控制臭氧消耗物质的全球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保护臭氧层,最终目标是通过科学知识和技术信息的发展,彻底淘汰这些物质。《蒙特利尔议定书》要求管控几大类别的近100种化学品。自《蒙特利尔议定书》通过以来,地球上每个国家都签署了该议定书,这是迄今为止得到最普遍批准的唯一条约。这被广泛认为是国际环境合作的胜利。

1994年,联合国宣布9月16日为“保护臭氧层国际日”,以纪念在1987年的这一天签署《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2024年保护臭氧层国际日的主题是:《蒙特利尔议定书》:推进气候行动”。


图源:联合国

2016年10月15日,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举行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第28次会议上,各国达成了逐步淘汰氢氟碳化合物的《基加利修正案》。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已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和使用约62.8万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的一半以上。中国自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以来,积极采取措施淘汰受控物质,推广绿色低碳替代技术,先后实现了全氯氟烃、哈龙、四氯化碳、甲基氯仿和甲基溴5大类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全面淘汰。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供读者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整理 | YJ
编辑 | Daisy
排版 | 绿叶

参考资料略

来源: 海洋与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