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米莎草(Cyperus iria)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非中国特有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9年ver3.1——无危(LC)。一种常见田间杂草。以全草入药。祛风除湿、活血调经。

小米着秋露,无风气自凉。

先知秋意冷,新鬓染白霜。

(中华新韵)



名 称:碎米莎草

拉 丁 名:Cyperus iria

分类地位:莎草科 Cyperaceae莎草属 Cyperus

别 名:方草、见骨草、荆三棱、三方草、三棱草、三楞草、三轮草、水三稜、四方草、细碎三捻草、咸水草、小三稜草、野鞭草、野席草、野蓆草、蒿、荆三稜、米莎草、ricefield flatsedge。

异 名:Chlorocyperus iria、Cyperus chrysomelinus、Cyperus diaphaniria、Cyperus resinosus、Cyperus nangtciangensis、Cyperus paniciformis、Cyperus panicoides、Cyperus santonici、Cyperus iria f. chrysomelinus、Cyperus iria f. diaphaniria、Cyperus iria var. paniciformis、Cyperus iria f. flavescens、Cyperus iria var. flavescens、Cyperus iria f. multiflora、Cyperus iria var. santonici、Cyperus iria var. typicus.

识别特征:

1、无根状茎,只有须根。茎秆丛生,常细弱,株高可达85厘米,扁三稜形。

2、基部具少数叶,叶短于茎秆,平展或折合,叶鞘红棕色。

3、叶状苞片3-5枚,下面的2-3枚长于花序;聚伞花序常复出,具4-9个辐射枝,辐射枝最长可达12厘米,每个辐射枝常具5-10个穗状花序;穗状花序卵形,小穗排列松散,斜展开,长圆形、披针形至线形,压扁,含6-22花;小穗轴上近于无翅;鳞片排列疏松,膜质,宽倒卵形,先端微缺,具极短的短尖,不伸出鳞片先端,背面具龙骨,绿色, 3-5脉,两侧黄色,先端具白色透明的边;雄蕊3,花柱头3。小坚果椭圆形,具三棱,与鳞片近等长,褐色,长约1.2毫米,宽约0.5毫米,表面被细密颗粒状纵纹,纵棱锐,三个增面近同宽,稍内凹,先端具短柱状花柱残基,近黑色,基部具稍外扩的种脐,方圆形,边缘稍隆起。

国内分布:几遍全国。拍摄于山东省威海市威海公园。

国外分布:分布极广,广布于世办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生 境:生于田间、山坡、路旁、河边、湿地。

物 候 期:花果期6-10月。

危 害:碎米莎草(Cyperus iria)为一种常见的杂草。

保护级别:碎米莎草(Cyperus iria)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非中国特有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9年ver3.1——无危(LC)。

药用价值:

以全草入药。辛,微温。入肝经。祛风除湿、活血调经。主要用于风湿筋骨疼痛、瘫痪、月经不调、闭经、跌打损伤等症。


编辑:Pierre

来源: 物种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