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99年发现甲骨文以来,一代又一代的甲骨学者筚路蓝缕,已发现的甲骨文被成功释读出了三分之一。

提及甲骨文研究的先驱,就一定绕不过王襄。他虽然不如“甲骨四堂”那般声名显赫,但他为甲骨文研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与才智,是殷墟甲骨文最早的发现、鉴定、购藏和研究者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甲骨学首席教授宋镇豪曾在《甲骨文与殷商史》中对王襄早年墨笔遗篇《题甲骨拓本八页》进行诠述。对于王襄收藏的甲骨,宋镇豪给予“老、大、精”的评价:“王襄购藏的甲骨是最早的一批,而且这些甲骨片很大,最大可达48厘米。由于购藏的早,王襄的甲骨大部分为精品,有的甚至包含上百个字。”

最早的甲骨搜集者之一

众所周知,王懿荣是“发现甲骨第一人”,实际上,王襄是最早搜集甲骨的人之一。

王襄在《题易格园殷契拓册》中提到,甲骨在发现时,当地村民并不知道此为何物,这引起了古董商范寿轩的注意。1899年,范寿轩来到王襄家中,讲述了在安阳所见所闻,书法家孟广慧认为其为古之简册。由于手头不宽裕,王襄和孟广慧只买了一小部分,剩下的被王懿荣买走。

甲骨学家胡厚宣认为,王懿荣、孟广慧、王襄是最早的甲骨搜集者。这三人之中,孟广慧以书法闻名于世,王懿荣殉国,没有甲骨著作传世,而王襄却从此开启了甲骨学研究生涯。

1920年,他编纂的《簠室殷契类纂》(石印本)出版,上下两册,分正编、附编、存疑、待考四类,是最早的甲骨文字典之一。

《簠室殷契类纂》的创造性,不仅仅在于考释文字,他还在每个字下均注明整句卜辞,便于读者稽考征引。每条词目下包括释文和辞例,全书按《说文解字》的部首排列文字,摹书甲骨文,并举出卜辞辞例,使读者在了解甲骨文结构特点的同时,探求卜辞所反映的历史内容。

珍贵的殷商时期“月食”记录

《簠室殷契徵文》是继《簠室殷契类纂》后,王襄的又一重要甲骨著作。

《簠室殷契徵文》收录的殷契墨本皆为王襄自藏甲骨,共著录文字1125条,以贞卜事项分为天象、地望、帝系、人名、岁时、干支、贞类、典礼、征伐、游田、杂事、文字十二类。将甲骨文字所载内容分门别类排比著述,王襄是第一人。

此书最为珍贵的是,介绍了一批极具学术价值的甲骨材料。

《簠室殷契徵文》“天象·一”中记载的“癸酉贞,日月有食,隹若”是殷商时期日月交食的完整记事的卜辞;“天象·二”中记载的“旬壬申夕,月有食”是殷商时期月食记事的卜辞。

在迄今已发现的卜辞中关于日食、月食的记事不过10余条,日月交食的完整卜辞仅此一例。月食记事中,刻有干支的目前全世界只有两例,国内仅此一例,极为珍贵,是研究商代天文、历史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标本,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王襄公布的1000多片甲骨精华为甲骨学、商代史研究提供了一批珍贵资料。如“帝系”首先发表的关于祭祀戈甲、沃甲、阳甲的卜辞,对于解决殷商先王的世次及称谓具有很大作用。此外,还有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妇好冥卜骨,是研究商王武丁王后妇好生育子女的重要资料。

将一生珍藏的甲骨献给国家

和其他收藏大家相比,王襄只是一介布衣书生。

出于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喜爱和自己研究之便,他不惜过着清贫的生活,用有限的资金搜购甲骨。此后几十年间,王襄节衣缩食,竭力购求,搜集了4000余片甲骨,并开始了漫长的整理、研究、编辑、出版工作。为了表达自己对甲骨的热爱,王襄还特意把书斋更名为“宝古龟轩”“古龟轩”,并自称“大卜世家”。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王襄失业在家,全家只靠典当物件艰难度日。这时,天津的一些古玩商便怂恿他把甲骨高价出售给日本人,他以甲骨不在身边为由搪塞过去。

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古玩商带来几位教授找王襄购买甲骨,也被他婉言谢绝。因为他知道,这些教授来自教会学校,甲骨很有可能流向国外。他曾说:“甲骨是祖国的瑰宝,卖给那些大学,都是外国建立的,将来也会流失异邦,等到咱们国人想研究就困难了!”

新中国成立后,王襄出任天津文史馆馆长,他毅然将毕生珍藏的甲骨大部分出让给了国家,这些甲骨被天津历史博物馆收藏。此外,他在78岁的高龄时撰写完成《殷代贞史待征录》,采用了卜辞断代之法,将每一贞人及相关活动予以排比,共收录87人。

1965年,王襄病逝,家属遵其遗嘱将所藏甲骨精品捐献给国家,其中就有“月有食卜骨”。

来源: 大河网-河南日报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