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刁玉梅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审核:亓晓琳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附属青岛眼科医院)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 主任医师

单凤梅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山东省眼科医院 副主任医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我长麦粒肿了”“我得霰粒肿了”。那么,“我”说得对吗?

其实,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临床上,睑腺炎(俗称麦粒肿)和睑板腺囊肿(又称霰粒肿)的混淆一直存在。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麦粒肿和霰粒肿一定要区分吗?

麦粒肿与霰粒肿都是发生于眼睑的“疙瘩”。有人就会问:“区分麦粒肿和霰粒肿有必要吗?”麦粒肿和霰粒肿主要累及眼睑的Moll腺(变态汗腺)、Zeis腺(变态皮脂腺)和Meibomian腺(睑板腺)。

麦粒肿是化脓性细菌侵入眼睑腺体(Meibomian腺、Zeis腺、Moll腺)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炎症;侵及Zeis腺及Moll腺为外麦粒肿,侵及Meibomian腺为内麦粒肿。霰粒肿则多因睑板腺脂质成分改变(可能与激素、饮食等因素相关)导致油脂排出困难进而在睑板腺(有时也会累及Zeis腺)内潴留引起,是睑板腺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由于麦粒肿与霰粒肿炎症性质完全不同,所以对应的处理方法也不同。眼睑的静脉因无静脉瓣,这些部位的病灶如果处理不当(特别是感染性病灶如麦粒肿),可能导致炎症伴随静脉回流累及颅内,危及生命。

因此,正确区分麦粒肿和霰粒肿是十分必要的。

二、如何区分麦粒肿和霰粒肿?

分享给大家一个简单又科学的区分方法解析“名场面”。

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汉字除了作为“记号”的作用,其演化及释义更赋予了特定的本质及内涵。

那么,怎么对麦粒肿和霰粒肿进行“名场面”解析呢?下面为大家介绍。

义:在古代,“麦”来源于“来”,因相传小麦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作物,而是从西域“来到”中原,故有“外来”之意,即对应了麦粒肿是由化脓性细菌侵入人体(而非人体自身组织病变)引起的疾病;

形:外形像麦粒;

特点:谚语云“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小满到,气温回升,麦粒逐渐饱满,这时人们常食苦菜等来治疗热症。麦粒肿与麦粒成熟时节气候变暖、身体“上火”中的“热”呼应,对应了麦粒肿急性炎症的典型特征:红、肿、热、痛。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义:古书记载,“霰,雪之未成花者,今俗谓之米粒雪,雨水初冻结成者也。”简单理解,霰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不能扩散和蒸发,而凝华成的小冰粒,一般在下雪时或下雪前出现,即对应了霰粒肿多因睑板腺油脂排出困难引起;

形:像圆润的霰外形,没有类似麦粒尖尖的顶部;

特点:与霰形成过程对应,具有“冷”病灶特点,即睑板腺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可以出现充血或局部隆起的表现,但不会像麦粒肿一样出现热和痛的急性炎症特征。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因此,通过解析麦粒肿名字中的“麦”字与霰粒肿的“霰”字,把麦粒肿与“热”联系起来,霰粒肿与“冷”对应起来,是不是通过这样的“名场面”解析,既能很容易记住麦粒肿与霰粒肿的疾病特点,又非常容易把麦粒肿与霰粒肿区分开呢?

三、麦粒肿与霰粒肿的治疗有何不同?

1.麦粒肿

注意眼部卫生,避免麦粒肿加重、扩散和复发。

发病早期局部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如感染控制不良,需联合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并密切监测体温。

物理治疗:针对麦粒肿急性炎症特点,肿痛明显时可适当冷敷缓解疼痛、使炎症局限;5~10分钟/次,每天可多次。待急性炎症表现消失后,改为热敷促进病灶吸收、消退。

脓肿形成前忌挤压,防止感染扩散或向颅内蔓延(通过眼睑静脉回流进入海绵窦)。脓肿形成后大部分可自行破溃,如未破溃,可在波动感形成后切开排脓。

2.霰粒肿

注意眼部卫生,避免霰粒肿继发感染;

早期热敷,软化病灶,促进吸收;

对物理治疗无效,影响美观和视力的病灶,可给予手术切除;

尤其对反复复发的老年患者,应切取标本进行病理检查,排除恶性肿瘤。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参考文献

[1] Kim ES, Afshin EE, Elahi E. The lowly chalazion[J]. Surv Ophthalmol, 2023,68(4):784-793.

[2] Suzuki T, Katsuki N, Tsutsumi R, et al. Reconsidering the pathogenesis of chalazion[J]. Ocul Surf, 2022,24:31-33.

[3] Nemoto R, Usui Y, Komatsu H, et al. Immunophenotypic profiles in chalazion and pyogenic granuloma associated with chalazion[J]. 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 2024,262(4):1329-1335.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