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家长们是否发现家中的小宝贝突然变成了“小水牛”,不喝水就哭闹不停?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名为“夏季热”(又称暑热病)的季节性疾病,正悄悄影响着宝贝们的健康。
【症状识别】夏季热的四大信号
1、发热不退
体温随气温升高而上升,可至38℃~40℃,发热期可达1~3个月,随着气候的转为凉爽,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
2、少汗或无汗
即便高热,孩子也少有汗水,或仅在头部微汗。
3、口渴难耐
孩子频繁要求喝水,饮水量远超平常。
4、多饮多尿
伴随食欲下降、乏力倦怠、烦躁等症状。
【中医智慧】辨证施治,温阳清热
日前,1岁4个月的嘻嘻(化名)被家人带来就诊于湖南妇女儿童医院-中医儿科。妈妈说“自从上一次发烧三天退却后,嘻嘻每天都没什么力气,精神萎靡,夜间频繁醒来要喝水,全家人都跟着一起担心,也睡不好。”
结合上一次发热与近阶段天气的现状,经验丰富的殷旭主任推断嘻嘻的病症可能是“夏季热”,并向家长解释这个病常在夏季这种高温时候会诱发,婴幼儿的年龄阶段发病较多。此症虽令人担忧,但中医治疗见效很快,也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无需过分焦虑。
观察嘻嘻的舌象(淡红舌、薄白苔)、脉象(脉浮)及小儿特有的指纹诊断法(指纹紫红显于风关),殷旭主任精准辨证施治开具了七剂中药方剂,包含生石膏、党参、知母、制乌梅等,旨在清泄暑热、滋养气阴。同时辅以感冒洗剂泡澡,内外兼治,加速康复进程。
一周后,一家人遵嘱来医院复诊,嘻嘻妈妈欣喜地分享道:嘻嘻的饮水需求明显减少,夜间安睡,恢复了往日的活力与笑容。
【专业解析:治疗与预防并重】
湖南妇女儿童医院中医儿科殷旭主任表示,夏季热之所以多见于婴幼儿,原因在于他们或先天不足,肾气未充;或后天调养不当,脾胃虚弱,难以抵御酷暑的侵袭。
暑热之邪不仅耗气伤津,导致发热口渴、无汗或少汗,还可能进一步损伤脾肾,引发复杂的病理变化。因此,治疗时既要清暑泄热,又要顾护正气,生津益气,并视病情发展适时调整策略,如病久及肾时则需温下清上,以平衡阴阳。
【预防夏季热,殷旭主任建议】
1、慎用药物
尽量不使用退热药物及抗生素,体温过高时可物理降温,注意保暖。
2、合理锻炼
鼓励孩子适当户外活动,避免高温时段,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3、避暑降温
保持室内通风,降低室内温度,减少高温环境下的活动。
4、合理饮食
均衡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可适当食用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汤、西瓜等。
由于暑热症可以连续几个夏季发作,所以如果孩子今年发生了暑热症,那么明年夏季来临时就要做好预防工作。
夏季热虽为自限性疾病,但及时识别与正确治疗至关重要。家长们应提高警惕,了解夏季热的相关知识,一旦发现宝宝有类似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暑热症和中暑是两个概念,父母们千万不要把得了暑热症的小孩当做中暑来治疗。
▲本文经由湖南妇女儿童医院中医儿科殷旭主任医师审核
来源:湖南妇女儿童医院 中医科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妇女儿童医院 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