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皮肤科 卢会秀
进入秋季,尤其是到了9月,由于气候变化、植物花粉传播等,很多人可能会出现过敏症状。这时,患者需要口服一些抗过敏药物。那么,大家对于抗过敏药物了解多少呢?
抗过敏药物有哪些
我们常说的抗过敏药物就是抗组胺药,专指通过与组胺受体结合而拮抗组胺病理作用的药物,即组胺受体拮抗剂。目前已证明有4种组胺受体,其中H1受体激活会引起瘙痒,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呼吸道、消化道平滑肌收缩及腺体分泌增加,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瘙痒、红斑、风团,以及鼻痒、流涕、喷嚏、气喘、眼痒、结膜充血等症状。本文所说的抗组胺药是指组胺H1受体拮抗剂。
H1受体拮抗剂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抗组胺药多为亲脂性,易透过血脑屏障,产生中枢镇静作用,半衰期短。也就是说,患者服用这类药物后容易犯困,而且一天需要吃2~3次。代表性药物有氯苯那敏、赛庚啶、苯海拉明。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与第一代相比,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半衰期长,也就是说,患者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后犯困的概率要小,而且每天吃1次就行。常见的药物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依巴斯汀等。现在,大家一般都会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容易失眠的患者睡前可以联合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的适应证
抗组胺药适合治疗组胺参与的炎症和瘙痒。最佳适应证是变态反应引发的病症,如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接触性反应、严重全身过敏反应等。这类药物也常用于多种皮肤病的止痒。但是,对于严重的全身过敏反应及重症药疹,单纯使用抗组胺药效果不好,需要加用激素或其他抗炎药物。
抗组胺药通过结合组胺H1受体来拮抗组胺引发的反应,对于已经发生的临床症状不起作用,因此,过敏患者在症状出现前用药并规律服药效果更好,经常过敏的朋友最好在临床症状出现前预防性用药。一般情况下,抗组胺药应连续、规律用药,完全控制症状直至痊愈。就算在症状完全控制的前提下,也应该小剂量用药,间歇给药维持,如由一天1次改成隔日1次、隔两日1次,直至停用。
特殊人群如何使用抗组胺药
儿童
儿童过敏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可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比如口服液、糖浆、干混悬剂。一般情况下,按药品说明书的年龄限制应用是很安全的,家长不用太担心。
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对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来说都是相对安全的。目前没有绝对安全的抗过敏药物,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可以遵医嘱酌情用药。
老年人
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有中枢抑制作用,容易导致老年人摔倒,其抗胆碱作用容易引起老年人排尿困难、便秘、心律失常等症状,所以,老年人最好选择第二代抗组胺药。
肝肾功能异常者
依巴斯汀、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通过肝脏代谢,肝功能受损者应减少剂量。阿伐斯汀、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不通过肝脏代谢,可作为肝功能异常者的首选药物。肾功能不全者应根据肾功能情况,适当调整用药剂量。
来源: 大众健康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