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海南。
当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还在静候春天之时,热带的海风,似乎早已唤醒这片宝岛上的万千生灵,这片北纬19度的乐土。明黄的阳光,湿润的空气里透露着一种躁动的热。道路旁,无数紫斑蝶和旖斑蝶在盛开的龙船花丛中肆意飞舞;头顶上,小巧的倭花鼠于交错的椰子树间自由穿梭。海天一色,金黄色的沙滩上尽是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人们终于能暂时停下手旁的工作,尽情享受这份难得的假期。而我则偏爱那些古老而宁静的传统村落,驶过茂密的槟榔树林,任由凉风迎面吹拂,欣赏民宅上华丽的灰塑与精美的雕花,体验村民们悠然自得的生活,在草丛中寻找精致、奇趣的小生命,感受这份未曾被打扰的美好。
立春后的某个下午,我和老爸漫步在村间小道上,仔细观察灌木丛中的细微之处。尽管身处树荫之下,我的额头上却依旧布满汗珠。不过,这一路上都能发现各种各样的昆虫:海南姬螳静静潜伏在鬼针草的叶片上;珍灰蝶拖着一对细长的尾突敏捷地穿梭在树林间;小小的龟甲就像灿烂的宝石一般,金黄色的鞘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与往年同期的观察情况相比较,今年的虫似乎明显要多一些。想到这儿,我的内心便一阵窃喜,观察似乎也变得更为细致了。
很快,老爸发现了什么,小声地呼唤着我,声音里还透露着一种按捺不住的惊奇。我小心地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只正停在枯树枝上的达摩凤蝶!我在野外见到达摩凤蝶的次数并不多,更何况这只还停在这么低的地方一动不动。于是,我立刻打开相机,对准这只正在憩息的达摩凤蝶,记录下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图1)。今天果然有不错的收获!
图1 正在枯枝上停歇的达摩凤蝶。
待观察结束后,老爸才笑着说:“我乍一看还以为是柑橘凤蝶呢!翅上的斑块和颜色与柑橘凤蝶都特别像。”不错,达摩凤蝶和柑橘凤蝶在分类学上都隶属于凤蝶属(Papilio),根据最新的凤蝶属系统发育研究,两者位于同一个主分类支上,大约在中新世早期(距今约2100万年前)发生分歧。虽说这两种凤蝶的颜色比较相似,但若要仔细观察,也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
日落西山,斑驳的白墙被夕阳照得通红,是时候返程回家了。一路上,我都还沉浸在发现达摩凤蝶的喜悦之中。许多年前,我曾站在旷野之上,看见一只达摩凤蝶在茂盛的草丛中翩跹起舞,待我正想走近之时,却又倏忽急转向前,消失在远处的树林中……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终于能再一次亲眼目睹这一美丽的物种。
旅行结束后,我开始整理此次出行拍摄的照片。再次看到这张照片时,我发现这只达摩凤蝶特别新鲜,翅很完整,几乎看不出鳞片脱落的痕迹。估计这只达摩凤蝶刚羽化完成不久,因此才会停歇在这么低矮的灌木丛中。看着看着,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些疑问:现在就能看见如此新鲜的个体,那么达摩凤蝶是一年多代的物种吗?其成虫是全年可见的吗?达摩凤蝶的生活史究竟是怎么样的?其地理分布范围又覆盖了哪些区域呢?
一向爱游山玩水的我,似乎还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真正深入透彻地认识一个物种,难道不是更有意义与价值的一件事吗?
想到这里,我便开始搜寻有关达摩凤蝶生活史的资料。根据《中国蝴蝶生活史图鉴》的记载,达摩凤蝶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中区、西南区与华南区,幼虫的寄主植物包括柚、金桔、山小桔等芸香科植物,其低龄幼虫的体色以棕黑色和灰白色为主,体表还有大量细小的突起,就像鸟粪一般,这与大多数凤蝶属的物种都是一致的(图2)。虽说其长相在我们看来貌似有些“重口”,但对于幼虫而言,这却是一身可以保命的“迷彩服”,通过伪装来避免被天敌捕食。细细想来,这也算是经历漫长演化历程后的结果吧。物竞天择,无数物种在时间的打磨下,逐渐发展出了千奇百怪的生存策略。只要我们愿意细心观察,就能在大自然中欣赏到这一独属于生物界的奇观。
图2 达摩凤蝶不同生活史阶段的形态。①:卵;②:低龄幼虫;③:末龄幼虫;④:蛹(背面);⑤:蛹(侧面)。(引自《中国蝴蝶生活史图鉴》)
在《中国蝴蝶图鉴》中,对达摩凤蝶的生活史周期有着更为详细的介绍。不过,这一介绍却让我皱起了眉头:
“(达摩凤蝶)1年多代,成虫多见于3-11月。”
……
成虫多见于3-11月?
可现在……这不是才2月初吗?
难道……我运气有这么好吗?
为了解更多信息,我也在iNaturalist上查询了有关达摩凤蝶的记录。记录表明,这种蝴蝶的成虫的确更常见于3-11月(图3)。自2013年以来的记录表明,每年2月份观察到达摩凤蝶成虫的地区纬度正在逐渐增加;另一方面,同纬度地区在2月份记录到达摩凤蝶成虫的次数也在逐渐增加(图4)。
图3 达摩凤蝶在iNaturalist上有注释的数据统计结果。横轴为月份,纵轴为总观察次数。(引自iNaturalist网站)
图4 2013-2024年以来达摩凤蝶在2月份观察记录的分布。方块颜色的深浅代表该区域总观察次数的多少,红色虚线为赤道。(引自iNaturalist网站)
综合这些观测数据,似乎能看出达摩凤蝶近十年来的羽化时间正在不断提前,分布范围似乎也有所扩大。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坐在沙发上,仔细思考这一谜团,却毫无头绪。我闭上眼睛,开始回顾在海南遇见达摩凤蝶的那个场景,回顾那个生机盎然的村落,回顾那个艳阳高照的下午,回顾那里明媚的阳光,回顾那种不同寻常的燥热……
热?
忽然,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在我的脑海里划过……
难道,我所观察到的,以及网上展示的,种种的一切,都是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
那一刻,笼罩谜团的乌云瞬间消散,一切观察到的现象似乎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这时,我又想起去年无意间瞥见的那则新闻:
“当前的厄尔尼诺事件形成于2023年6月,在11月至次年1月期间达到最强。其峰值比1991至2020年热带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平均海面温度高出约2.0°C。这使其成为有史以来最强的五次厄尔尼诺事件之一……”
“……自2023年6月以来,每个月的温度都创下了新纪录。2023年是迄今为止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厄尔尼诺促成了这些创纪录温度的产生,但吸热温室气体无疑是罪魁祸首……”
“厄尔尼诺通常在其发生的第二年对全球气候产生的影响最大,这里指的是2024年。”
想到这里,我的背后不禁冒出一身冷汗……
气候变暖……现在对于这些物种的影响都这么大了吗?
不知善于观察的你,有没有关注过身边的物候变化,有没有注意到每年慢慢提前的春天,提前盛开的迎春与连翘,还有那些提前开始辛勤劳作的蜜蜂与食蚜蝇……
其实,对于蝴蝶而言,这一现象将会更为明显。
蝴蝶的体温主要依赖外部环境提供的热量,在生态学中又被称为外温动物。根据有效积温法则,外温动物要想完成一个完整的发育阶段,就需要有一定的总热量来提供支持,即温度对时间积分所计算出的总积温。在当前全球气温升高的大背景下,由于单日气温的升高,必然会使达到预期积温的时间缩短,进而导致蝴蝶的生活史周期缩短,羽化时间提前。
像达摩凤蝶这样一年多代,世代数并不固定的物种,更是如此。
我看着这张照片,心中却是难以言说的五味杂陈。小小的蝴蝶,竟可如此深刻地反映当前世界的剧烈变化!而世界的变化,也正在悄然影响着地球上的每一处生态系统,每一个物种,乃至你我每一个人。
当前,随着公民科学项目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到气候问题。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可能很难对当前的状况做出什么实质性的改善,但我们可以试着记录身边观察到的物种,关注周围的物候变化,参与各类物种监测的活动,向他人分享自己的所见所得,通过自己的真实经历来感受气候变化,同时也能为专业的研究收集数据。通过这只达摩凤蝶,我们或许能有一些新的启发与收获,而这张宝贵的生态照也将定格住这历史性的一刻,或许能在多年以后成为文献,向后人诉说这个故事:
一只蝴蝶与一个世界的故事。
参考文献
Condamine, F., L., et al. (2023). "A comprehensive phylogeny and revised taxonomy illuminate the origi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the global radiation of Papilio (Lepidoptera: Papilionidae)."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183: 107758.
Diamond, S. E., et al. (2011). "Species' traits predict phenological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in butterflies." Ecology 92(5): 1005-1012.
Hill, G. M., et al. (2021). "Climate change effects on animal ecology: butterflies and moths as a case study." Biological Reviews 96(5): 2113-2126.
Homziak, N. T. and J. Homziak (2006). "(Lepidoptera: Papilionidae):: A new record for the United States, commonwealth of Puerto Rico." Florida Entomologist 89(4): 485-488.
Zografou, K., et al. (2021). "Species traits affect phenological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in a butterfly community." Scientific Reports 11(1).
来源: 科普中国北大行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