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这样一条新闻登上了热搜:有市民在武汉的江边看到大量的甲鱼出现在岸边,不停地冒头呼吸,还有一些直接爬到了岸上。甲鱼是我们常见的水产,很多人因为司空见惯所以认为甲鱼的数量很多,你以为它们真的很多吗?

微信图片_20240830233529.png

来源:微博截图

01 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甲鱼”是民间对龟鳖目,曲颈龟亚目下的鳖科的统称,鳖实际上就是一类高度特化适应水栖生活的龟。

龟的龟甲是由自己的脊椎、肋骨和皮下的骨板(被称为皮内成骨,鳄和一些蜥蜴的皮下也存在这样的结构)愈合而成的一个硬邦邦的骨头盒子,上面覆盖着厚重的角质层,能在面对天敌时为行动迟缓的龟提供保护。

中华鳖 (1).jpg中华鳖.jpg

中华鳖(来源:Wikipedia)

为了在水下获得较高的机动性,以追捕游动敏捷的鱼虾或钻入狭小的石缝中,鳖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将这身防身用的龟甲高度精简——背甲不仅变得扁平轻薄,表面的角质层也高度退化,覆盖着一层柔软且富有弹性的皮肤,并在背甲的边缘形成了“裙边”,腹甲更是几乎整个退化“殆尽”,只剩下几块埋在皮肤下的骨片。

千万不要因为鳖看起来浑身软趴趴的,就觉得它软弱可欺!鳖科不仅行动敏捷,还拥有曲颈龟亚目中按比例最长的颈部和强大的咬合力。相信有一定读者有过小时候逗弄甲鱼,被这家伙突然弹出头颈一口咬住就不松口的痛苦经历。

02 倒反天罡的“两头”呼吸法

和其他爬行动物一样,鳖主要也依靠肺呼吸。但为了增加在水下活动的时间,鳖还演化出一项“秘密武器”:在它的直肠两侧有两个被称作肛囊的囊状器官,上面密布毛细血管,能够像鱼类的鳃一样直接吸收水体中的溶解氧。当鳖将自己埋在水底的泥沙中伏击路过的小鱼,或在水下进行冬眠时,肛囊的呼吸作用尤其重要。

在炎热的夏季,升高的水温不仅会让变温动物的鳖新陈代谢速率上升从而消耗更多的氧,也会导致水体的溶氧量下降,这就使得鳖不得不更加频繁的浮出水面,依靠肺部来为自己的身体摄取足够的氧气了。

03 甲鱼集体冒头,你就以为它们的数量很多吗?

专家认为,出现在武汉江段的这些鳖属于中华鳖,是本土物种,这些中华鳖可能是由于水位上涨,失去适宜生存的浅滩而被迫迁徙的野生个体,但也不排除是人工放生或者逃逸的养殖鳖。它们在江边的集体“亮相”,引发了我们对野生中华鳖保护的思考。

民间常有野生中华鳖“大补”“壮阳”的说法,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野生的中华鳖在营养成分上与养殖的中华鳖存在较大区别,而外塘养殖的鳖与野生中华鳖在味道上也几乎难以区分。至于野生鳖壮阳,同样是没有根据的说法。

由于多年以来对野生中华鳖的过度捕杀,加上生境破坏(如水污染,对湿地的排干和填埋,用水泥硬化河岸湖岸使得龟鳖失去产卵地等),目前野生中华鳖的种群已经处于衰退中,被IUCN红色名录评委易危物种,与大熊猫同级[注]。就保护野生中华鳖的资源和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的角度来看,大量捕捞中华鳖确实是不应该提倡的行为。

[注]IUCN评价物种野生种群受威胁程度,与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划分的级别不一定是对应的。比如,大熊猫在我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中华鳖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虽然在国内的保护级别上不是同级的,但在IUCN红色名录上是同级的,因此,这也让我们引起重视,野生中华鳖同样需要迫切保护。

04 放生养殖甲鱼“补救”?很不靠谱!

既然大量捕捉野生中华鳖会对其种群资源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不利,那么向野外放生养殖的甲鱼,又是否能恢复野生中华鳖资源呢?

过去,学界曾经以为全国各地的中华鳖只有一个种,而较新的研究已经从中华鳖中拆分出了6个新物种[注:也有学者认为石片鳖或黄山马蹄鳖不应该被独立为新种],其中包括:

分布于湖南省的沙鳖Pelodiscus axenaria

分布于湖南和广西的小鳖Pelodiscus parviformis

分布于俄罗斯、朝鲜半岛、日本,以及中国东北的东北鳖Pelodiscus maackii

产于安徽和江西省的石片鳖Pelodiscus shipian

产于安徽省黄山地区的黄山马蹄鳖Pelodiscus huangshanensis

产于海南的污斑鳖Pelodiscus variegatus

它们与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一起被置于华鳖属(Pelodiscus)下。此外,在华鳖属下很可能还存在我们目前尚未发现的新种。

东北鳖.jpg

东北鳖(来源:Wikipedia)

污斑鳖.jpg

污斑鳖(来源:Wikipedia)

养殖户在养殖中华鳖时为了培育出生长快,繁殖力强,抗逆能力强,产肉率高的养殖品种,常常会将来自不同产地,甚至已经分为不同物种的华鳖属成员进行杂交,并对杂交后代进行人工选育,如湖南地区常见的养殖品系“黄沙鳖”,和利用中华鳖和东北鳖杂交和选育产生的“日本鳖”等。

当这些养殖鳖被放生到野外时,可能会与野生的中华鳖杂交进而污染野生种群的基因库,对它们的生存构成很大威胁;胡乱大量放生鳖等水生动物也可能导致这些养殖动物由于不适应环境而大量死亡,尸体腐烂后也会污染水体并传播疾病。

佛罗里达鳖 (2).jpg佛罗里达鳖.jpg

佛罗里达鳖(来源:Wikipedia)

而其他一些养殖鳖,如产于北美洲的佛罗里达鳖(Apalone ferox)则是不折不扣的外来物种。它与本土鳖类外形相似,非专业人员难以识别,如果被放到野外,则可能与本土龟鳖争夺食物和其他生存资源,甚至捕食本土水生动物,成为危害当地生态环境的入侵物种。

作者:胡恺 科普研学导师、CCTV-9纪录片频道科学顾问

审核:冉浩 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师范大学) 特聘研究员

出品:科普中国

来源: 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