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本身具有强大的自我调控能力。当正常的生理功能或结构被打破时,身体会迅速调整模式,进入以维持内外环境的稳定、保证各项生理功能运转的“应急”模式,帮助身体度过难关。当身体贫血时,身体是怎样“调整”的呢?

急性贫血,如果是急性外伤引起的短时间内的大量失血,身体快速进入贫血模式,代偿机制迅速启用,体内血液将重新分配,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必须优先保证,同时会出现心跳加快,头晕、四肢湿冷等症状,肾上腺素和抗利尿激素等激素释放,刺激心脏和血管收缩,减少尿液生成,也就是千方百计降低耗能、增加血供来保留体液,防止血容量进一步下降,这时唯一的治疗手段就是输血和补液,患者面色、口唇、甲床转为红润,动脉血液恢复、心跳呼吸平稳、尿量恢复正常是抢救成功的标志。

慢性贫血,身体则会一直慢慢调整,一边对缺氧产生耐受,一边调节红细胞的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就是红细胞生成调节的重要因子。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水平和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呈负相关。也就是说,体内血红蛋白含量正常,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就减少,而严重贫血患者血浆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可以增高1000倍左右,人体这样的自我调节在医学上称为“负反馈调节”,可以使体内的红细胞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慢性贫血的原因很多,除了骨髓造血系统异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血液病,其他的原因包括:异常破坏增加、红细胞生成原料供应不足、调节红细胞生长发育的激素水平异常、免疫因素、身体的慢性失血以及红细胞本身的缺陷等等,都会影响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生成。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人体的每一项生理功能都有相应的调节机制,而且是接近完美的“合情合理”,因此,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多聆听自己身体的“声音”,感受真实的状态,才能让身心更加和谐自然。

但当人体遭遇紧急状况,急性贫血时,迅速输血抢救就是挽救患者于危急的重要医疗手段,所以,无偿献血事业不仅是临床救治的基础保障,更是千万人的幸福保障。

(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 董文安)

来源: 河南省科协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