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 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 硕士研究生导师
审核:付 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主任医师
不知道您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只要一喝水就感到尿意?还有人无论怎么喝水,都少有上厕所的感觉。那么,到底这两种情况哪种更健康呢?
实际上,饮水与排尿这两件事都非常重要,也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必做的事。人们之所以对此产生疑惑,主要还是担心身体出问题。为了解答这一疑惑,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水在体内转化为尿液的过程。
可以肯定是,水在摄入后不会立即转化为尿液,它需要经过一系列在体内的循环与转化。简单来说,喝水的动作开始后,最先能感受到滋润的是口腔和喉咙,而真正的吸收过程则始于胃部,但大部分水分实际上是在小肠黏膜处被吸收的。
吸收之后的水去哪了呢?答案是都进入了血液,成为血浆的一部分,并随着血液循环遍布全身。当身体感知到新进入的水分时,会促使原来在血液中的一部分水通过肾脏排泄出去。而这部分水在流经肾脏的时候,会在肾小球的作用下先形成原尿——尿液的最初状态,随后经过肾小管的反复重吸收,最后形成尿液,并顺着输尿管流入膀胱储存起来。当我们在洗手间时,尿液顺利排出,完成整个循环。从喝水到尿液形成,一般需要大约40分钟的时间。
既然喝进去的水最终都会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那么为何我们还需要不断喝水呢?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原因在于,水对维持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我们的体重中有70%是水,尤其是血浆中,水分含量超过90%。这些水分在体内发挥着多重作用:如作为运输媒介,为细胞输送营养物质,并清除代谢废物;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作用,如果细胞内外渗透压不同,那细胞正常形态就会被破坏;作为新陈代谢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因此,“水是生命之源”这一说法绝非空穴来风。
为了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我们需要通过尿液、汗液、消化液、唾液、眼泪等多种方式排出体内的废水。同时,这些水分的流失也需要我们及时通过饮水来补充。否则,一旦体内水分不足,就会出现脱水现象。可以说,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能一天不喝水,因为严重脱水可能会危及生命。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尿液的颜色为什么有深有浅?尿液颜色的深浅,主要与其中的胆红素代谢产物含量有关。正常的尿液呈淡黄色,若饮水不足导致尿液浓缩,颜色则会加深。反之,若饮水过多,颜色则会变浅。此外,某些疾病(如肾炎、尿路感染)或摄入过多含有色素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等)也会影响尿液的颜色。
尿量的多少和什么有关?尿量的多少与饮水量直接相关,健康人饮水越多,尿量自然也会增加。
为何有些人会出现一喝水就想上厕所,而有些人则不会呢,这些都正常吗?
大多数情况下,这都属于正常现象。只要水分摄入充足,尿液产生自然会增多。此外,水分摄入的速度也会影响尿液的生成速度,尤其是当摄入了利尿的食物,如西瓜或啤酒时,尿液生成会更为迅速。然而,喝水与排尿并不完全等同,因为我们身体里有一个储尿器官——膀胱。当膀胱内的尿液达到300毫升左右时,通常会产生尿意,此时大脑会接收到膀胱发出的信号,提示我们需要排尿以缓解膀胱的压力。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场所,我们可能会选择暂时忍耐,这时膀胱和尿道括约肌就会保持绷紧状态,并且硬抗到最后。
因此,一喝水就想上厕所可能与喝水本身关系不大,而更多地与个人习惯、膀胱的弹性和耐受力有关。此外,在天气炎热或运动量大时,水分更多地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也会导致尿量减少。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长期过度憋尿并不是一个好习惯,它可能对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引发泌尿系统感染或肾炎。
为了健康,我们应该喝多少水,又如何判断自己该喝水了呢?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足量饮水,少量多次。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男性每天喝水1700毫升,成年女性每天喝水1500毫升。应主动喝水、少量多次。喝水可以在一天的任意时间,每次1杯,每杯约200ml。可早、晚各饮 1 杯水,其他时间里每1~2小时喝一杯水。建议饮水的适宜温度在10~40℃。喝白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
当身体出现口渴或排尿量减少时,通常意味着身体已经处于缺水状态。如果习惯了在这时候才喝水,长此以往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我们应养成定时喝水的良好习惯,避免憋尿,同时也不宜排尿过频,一般而言,每日排尿5~7次属于正常范围。
综上所述,无论是“一喝水就想尿”还是“多喝水却没尿”,只要身体在正常范围内调节水分平衡,且日常饮水量适中,都可视为健康状态的不同表现。关键在于保持规律的饮水习惯,确保身体获得足够的水分,以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同时,留意身体发出的信号,如持续异常的口渴、尿色过深或排尿困难等,可能是身体水分平衡出现问题的迹象,应及时调整饮水习惯或就医检查。最终,保持体内水分的平衡,才是维护健康的关键所在。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