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中国制造”发展为“中国创造”?如何在职业教育下培养能工巧匠,甚至是大国工匠?8月17日,一场以“创新·融合·共赢 技能型社会构建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题的“科学咖啡馆”活动在我区举行。
随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响应浙江“新春第一会”全面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三支队伍”建设的号召,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做出西湖贡献,西湖区科协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与产业合作,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技能人才。
活动伊始,杭州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王菊红进行了致辞。她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市场运作、具备科技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是当下的发展方向。希望现场嘉宾能够借“科学咖啡馆”这一创新科学传播模式,促进探讨交流、碰撞思维火花。
随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签约授牌仪式与西湖区智能制造协会揭牌仪式点燃了活动现场的热情火花。这一系列活动旨在深化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项目合作等多个层面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把握时代脉搏的机会,为企业提前打开了一个聚焦高质量人才的窗口。
创新素养是 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养,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创新型人才培养对于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个人发展以及应对未来挑战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活动中,来自浙江大学的傅建中教授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杨伟群教授根据主题,分别作了主旨演讲。
“创新人才的培养将决定我们国家的未来。”傅建中教授在发表题为《新质生产力引领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演讲伊始,就跟现场观众强调了技能型社会构建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当下社会需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特别是在硬科技领域的培养。傅教授还强调了浙江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在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做的努力,通过与专业学科教育的有效结合,打造出技术支撑平台,有力地推动了工程训练向创新驱动的转型。
杨伟群教授在《世界技能大赛 3D 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分享中,介绍了教育部与人社部在推进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方面的最新进展,并介绍了当前职业技能赛事的情况。“我觉得3D数字化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技术。”杨教授以机械设计领域为例,特别提到数字化工具在教育和职业培训中的广泛应用,他认为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杨教授认为,当前发展方向应该是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加强工程技术实践教育,以适应行业需求。
专业分享意犹未尽,圆桌对话环节更是精彩纷呈。此次活动还邀请到了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上海)研究中心王迪主任、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崔陵主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杨全利教授与杭州永荣实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星星同台,从学校、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视角出发进行了探讨与交流。
圆桌对话
嘉宾们一致认为,要实现技能型社会的建设,需要加快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强化产教融合,扩大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和技术竞赛等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从而更好地应对国际化的竞争挑战。
此次“科学咖啡馆”活动由浙江省科协指导,杭州市科协主办,西湖区科协、杭州永荣实业有限公司、西湖区智能制造协会、潮新闻承办。活动不仅为参会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更为我国在技能型社会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指明了方向。
来源: 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