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外地一个星期,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康相涛最放心不下的,是家禽种质资源基地里刚出壳不久的雏鸡。8月9日,回到郑州第二天,他就先后赶往位于原阳和临颍的基地,钻到养鸡场里看看,跟团队开了个碰头会。
这几天,康相涛的行程满满当当:参加“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河南省战略研究”农业专项论证会、到中原农谷调研商讨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库河南分库建设、为与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合作建立高原农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开会到深夜……
“这次休假,受到很多启发,感到自己要做的事还很多,所以要抓紧一切时间。”8月11日,康相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康相涛所说的休假,是8月初党中央、国务院邀请优秀专家人才代表到北戴河休假,康相涛是受邀专家之一。
“接到休假通知时感觉很荣幸,深刻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怀。”康相涛说。
从繁重的科研工作中暂时抽身,到北戴河休假的康相涛有了难得放松的机会。“和医学专家就健康饮食等聊了很多,听其他专家讲他们的科研故事,和来自不同领域的‘大拿’交流互动,打开了我的思路,我也从他们的身上学习到很多。”康相涛感觉收获满满。
很多专家主动和康相涛聊起今天的河南。“省实验室的建设速度很快啊,成果也很多。”“河南大手笔支持科技创新,吸引高端人才的政策也很给力。”大家纷纷为河南竖起大拇指。康相涛也非常自豪地化身“代言人”,向大家介绍河南正在推进的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邀请他们到河南来感受中原大地的新变化、新气象。
“为什么现在吃的肉总感觉没有小时候的好吃,没有以前吃着香?”得知康相涛是做动物遗传育种研究的,不少专家在饭桌上说出了自己的困惑。
看似不经意的一个问题,让康相涛思考良久。康相涛说:“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就是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人们需求。开展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研发鸡育种‘芯片’、培育新品种,通过不断地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从保护优异种质资源,到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最后变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我们还任重道远,要继续埋头苦干、再攀高峰。”
“最近团队围绕优质肉鸡、特色蛋鸡培育找到了新的育种素材,与省内及湖南、广西、贵州等地企业携手合作,开展新品种培育攻关。”康相涛说。
有了创新成果,如何将其应用于提升传统产业?未来畜牧养殖业如何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作用?“小规模标准化、大群体产业化”农牧循环生态种养模式,是康相涛在长期探索实践中找到的答案,也是未来团队努力的方向。
“把农村田边、林边、沟边,以及闲置庭院、房前屋后的‘闲地’变‘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发展小规模养殖和微型茶园、果园、菜园等,就地形成农牧生态循环模式。同时由龙头企业带动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一品一业’,将特色畜禽品种做成规模产业。”康相涛介绍,目前这样的模式已在固始、睢县等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希望通过这种模式,能让更多农民兄弟在家门口安居、乐业、致富,让乡村人气更旺、活力更足。”心绘愿景,眼中有光,在康相涛的讲述中,一幅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