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剧烈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繁,洪涝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本文旨在提供全面、实用的防汛安全知识,帮助大家在面对洪水、暴雨、泥石流等灾害时,能够科学地识别危险、有效地避险自救,并在灾后采取正确的防疫措施。希望我们共同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并携手构建安全韧性社会。
1. 洪水来袭:最优避险、逃生与求救策略
当面临洪水威胁时,正确的避险和求救行动可以挽救生命。以下是关键的应对策略:
A.提前准备
备好应急包,包含饮用水、食物、手电筒、电池、急救用品、重要文件复印件等[1]。
熟悉当地避难场所位置和安全撤离路线。
关注官方发布的预警信息和撤离通知。
B.紧急避险
立即撤离至高处或指定避难场所。
切勿在积水中行走、游泳或驾驶。
远离电线杆、变压器等带电设备。
C.被困时的自救
保持冷静,寻找安全的高处。
使用白色或鲜艳的布料制作求救信号。
拨打紧急救援电话(如中国的119或120)[2]。
2. 暴雨中的安全避险:防触电与高空坠物
大雨天气不仅带来积水风险,还可能引发触电和高空坠物等危险。
A.科学避雨
远离大树、广告牌等高大结构物,防止雷击和坠物伤害。
不要在金属棚架下避雨,以防雷击。
B.防触电措施
不要接触室外电器设备和金属物体。
避免在积水中涉水,特别是有路灯或电线杆的区域[3]。
C.高处安全
暴雨天气不要在高楼外墙或阳台逗留。
关好门窗,防止强风造成意外。
3. 山区泥石流:识别危险与快速转移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次生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
A.识别泥石流前兆
山洪暴发,溪流水位急剧上涨或改变颜色。
山体出现异常响声或震动。
空气中弥漫泥土气味[4]。
B.快速转移策略
第一时间撤离到高处或山体横向安全地带。
沿途大声呼喊,提醒他人一起撤离。
避开沟谷、河道等低洼地带。
C.安全转移要点
选择地势较高、植被良好的区域作为临时避难点。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官方通知。
不要轻易返回危险区域。


4. 洪涝灾害后的卫生防护:预防疾病与瘟疫
洪水退去后,各种传染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做好卫生防护至关重要。
A.饮用水安全
仅饮用煮沸或经过消毒处理的水。
不要使用可能被污染的水源[5]。
B.食品卫生
丢弃所有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及瓶装液体。
食用前彻底清洗和消毒未开封的罐头食品。
C.个人卫生
勤洗手,特别是在处理食物和饮水前。
避免接触洪水,如必须接触,事后立即清洗消毒。
D.环境消毒
使用漂白剂或其他消毒剂清洁被洪水污染的表面。
清除积水,防止蚊虫滋生[6]。
5. 防汛设施异常:普通公民的识别与报告
公民参与对于及早发现防汛设施隐患至关重要。
A.堤坝异常征兆
堤坝出现裂缝、坍塌或渗水。
水位异常上涨或堤坝附近出现漩涡。
B.排水系统问题
排水口堵塞或排水不畅。
路面长时间积水不退。
C.报告方式
立即拨打当地水利部门或应急管理部门热线。
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和观察到的异常现象[7]。
6. 安全施救:自保与救人并重
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我们也应该尽力帮助他人。
A.自我保护
评估现场风险,不要贸然行动。
穿戴救生衣或使用救生设备。
B.安全救援
优先使用长杆、绳索等工具进行远程救援。
组织集体救援,互相配合。
C.引导脱险
大声指引受困人员往安全方向移动。
协助老人、儿童和行动不便者优先撤离[8]。
7. 灾害期间的饮食安全:应急食物与水源选择
在救援到来前,正确选择食物和水源可能关乎生存。
A.安全饮用水
优先选择密封的瓶装水。
雨水或溪流水经过煮沸后可饮用。
B.应急食物
选择未开封、包装完好的罐头食品。
干粮、坚果等易储存食品为佳[9]。
C.不安全食物
避免食用泡水或受潮的食品。
不要食用来源不明的野生动植物。
8. 城市内涝中的安全行为:行人与驾驶员指南
城市内涝给交通带来严重影响,正确的行为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A.行人安全
避免在积水中行走,特别是流动的积水。
远离地下通道、涵洞等易积水区域。
B.驾驶安全
不要强行通过深水区,水深超过轮毂高度就要掉头。
谨慎驾驶,保持安全距离,防止溅水影响视线。
C.特殊危险
注意避开倾斜的电线杆和摇摇欲坠的广告牌。
不要触摸浸水的电气设备。
桥下积水可能隐藏深坑,切勿冒险通过[10]。

结语
面对日益频繁的洪涝灾害,掌握科学的防灾减灾知识至关重要。本文涵盖了从预防、避险到自救、互救的全面指南,旨在提高每个公民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让我们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安全、更有韧性的社会。最后,请记住!在任何紧急情况下,保护生命安全始终是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2020). 防汛抗洪应急预案.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 Flood: Technical hazard sheet.
[3] 国家电网公司. (2021). 汛期安全用电指南.
[4] Cui, P., Zou, Q., Xiang, L. Z., & Zeng, C. (2013). Risk assessment of simultaneous debris flows in mountain townships.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37(4), 516-542.
[5]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2). Flood Water After a Disaster or Emergency.
[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 洪涝灾害后传染病防控技术指南.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9). 防汛抗旱条例.
[8] American Red Cross. (2021). Flood Safety.
[9]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2021). Food and Water in an Emergency.
[10] Jonkman, S. N., & Kelman, I. (2005).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circumstances of flood disaster deaths. Disasters, 29(1), 75-97.

来源: 紫龙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