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称为侦探,因为他在研究黄土时从不放弃任何细节;他被称为“超级老头”,因为在他八十岁高龄时依旧奋斗在科研一线;而更多的人尊称他为“地球之子”“黄土之父”,因为他毕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平息了170多年来的黄土成因之争,建立了250万年来最完整的陆相古气候记录,并创立“黄土学”。他就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
1917年,刘东生出生于辽宁沈阳,5岁便上私塾,自幼聪明好学,从奉天省立第二小学毕业后,他又师从李彬清学馆学习古文半年。由于憎恨日本侵略者,尽管他有志学医,仍毅然放弃应考日本人所办的南满医科大学附属南满中学,另寻求学之路。受到当时工业救国的思想影响,刘东生在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后,选择了机械学专业。但是由于当时的中国并没有什么工业,刘东生后来又改学地质学。
新中国成立后,他带领中国第四纪研究团队跻身于世界领先前列,在环境医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考古学、高山科考和极地科考等领域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为我国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954年,刘东生和当时的地质学一起转型,参加了三门峡水库及金、铜、镍矿的勘探工作。他第一次参加黄土高原的研究考察是在河南省会兴镇,也就在这次考察中,时年37岁的刘东生认识了他后半辈子的两件珍宝——一是黄土,一是他的夫人胡长康。他的夫人胡长康是中国著名的古脊椎动物学家,毕生奉献于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
全球气候研究一直关乎于人类的生存发展,气候指标的记录则是气候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气候的变化直接反映在降水,植被,沉积物等,而目前地球上的什么物质可以记录这些气候指标呢?而且只有尽可能不间断地记录,才能完整地记录气候演化过程。地质学家找到两个很好的标尺:极地冰川和深海沉积,但是这两个标尺不是在两极就是在深海,陆地上气候演化过程却很难找到合适的地质记录。刘东生通过数十年的研究,发现了中国中部的黄土是260万年前至今世界上最完整的古土壤连续序列,是全球独有的研究陆上环境演化的绝佳资源,其中也蕴含着其它记录无法替代的宝贵信息,使中国黄土与深海沉积、极地冰芯并列成为环境变迁研究的三大自然档案和国际对比标准。
当时,关于黄土是怎么形成的这一问题引起无数地质工作者长年的争论。刘东生带领科研团队通过研究黄土高原10条剖面图,综合研究黄土区域地层特点等提出了完善的“新风成学说”,平息了170多年的“风成”与“水成”之争,也由此揭开了黄土形成之谜,并据此创立“黄土学”。刘东生的研究并没有局限在黄土高原,他的脚步踏上了地球两极,在他八十岁探亲休假时,踏足夏威夷岛上的冒纳罗亚火山,在锐利的岩石上攀上爬下,艰难攀行近十个小时。87岁时,他第7次踏上青藏高原实地考察,发现青藏高原的隆升、黄土高原的形成及东亚季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开辟了地球科学全新研究领域,建立了构造——气候科学学说的典范。
从马以思奖到泰勒奖,从国家最高科技奖到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洪煲奖章”这些都见证了刘东生的毕生成就也标志着中国环境科学站稳国际领先地位。2002年,刘东生在领取世界环境科学最高奖泰勒环境成就奖时感叹道:“70年来,中国地质学成果终于登上国际舞台制高点!”
除了科研,刘东生也关心年轻科研人才的成长,他全力创造最好的学习和工作条件。2006年,已经89岁的刘东生还坚持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讲台上为学生们上课。刘东生领头在研究生院开设第四季课程将近30年,总计授课时长长达2500学时,听课人数大约有3000多人。他的人格魅力,使他的研究团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在他的带领下共同探索创新,将这些可造之材培养成了学科带头人。他培养了五位院士、一位科学院副院长、3位百人计划人才。
2008年3月6日,刘东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刘东生先生一生取得的辉煌的学术成就和崇高的国际地位是中国地学界乃至整个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我们后辈永远学习的榜样,刘东生先生一生的光辉事业和伟大人格已经在我们的心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著名古生物学家周忠和院士曾这样称赞刘东生。他的学生、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朱日祥高度评价了刘东生一生对世界黄土事业的贡献:“刘先生是一个有国家情怀的人,只要是国家需要的,他就会洒下热血”。
来源: 岳阳市科技馆 李昶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