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北宋庆历年间,我国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发明比德国早了近400年。可是直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日本、美国都已经应用激光照排技术时,而我国使用的依然是活字印刷术。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带领团队奋斗了3000多个日日夜夜,走完了西方几十年的技术改造道路,终于用激光照排机成功印刷出了一张排版布局复杂的八开报纸样纸,至此,我国印刷业实现了中国印刷术的二次革命,由活字时代迈入激光照排时代。这位北大教授也由于这项技术的研发,获得了“当代毕昇”的称号,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
王选,1937年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个正直、严谨的知识分子,在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做会计师,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也是一个喜爱读书、追求进步的知识女性。父母的文化修养和殷实的家庭环境,使王选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954年秋,王选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大三年级分专业时,大多数成绩好的同学都选择了数学专业,而王选却认为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事业和前途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奉献于社会,因此他下决心选择了计算数学专业。
大学毕业后,王选留校在无线电系当助教兼科研,每天工作都在14个小时以上。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研制的系统成为国内较早的高级语言编译系统,被列入计算机工业发展史大事记中。他多年养成的科研习惯是,做一个项目之初,首先要清楚了解国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为了加快英文阅读速度,1963年他开始锻炼英语听力,连续两年多每天半小时的收听为他打下了扎实的英语基础。他去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资料,那些外文期刊的借阅卡多是空白的,他的名字常常是第一个。为节约5分钱,他总是提前一站下车走路过去,并常常靠手抄节省复印费。
汉字精密照排是1974年8月设立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的三个子项目之一,王选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后,跳过当时国外流行的二代照排机与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他巧妙地利用数学知识和软、硬件的实践经验,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使汉字字形复原速度达到每秒700字的领先水平,这一发明获得了欧洲专利和8项中国专利,王选也成为我国获欧洲专利的第一人。1980年,王选用激光照排系统成功地排出了一本《伍豪之剑》的样书,这是中国在告别铅字的历程中排出的第一本书,印刷术从火与铅的时代过渡到计算机与激光的时代。王选领导研制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电子出版系统,使我国沿用了上百年的铅字印刷得到了彻底改造,占领了国内报业99%和黑白书刊出版业90%的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并打进日本和韩国市场,累计利润15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大地促进了印刷行业生产力的提高。与此同时,王选还是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先驱者。从1981年开始,他便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工作,使中文激光照排系统从1985年起成为商品,在市场上大量推广。1988年后,他作为北大方正集团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提出“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
王选的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里都被病魔缠绕着,身体状况令人堪忧,幸得妻子的贴心照料,他才能继续科研工作。从1975年到1993年这18年中,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时段不间歇工作。由于工作量巨大,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让他的身体垮了下来。他说,献身科学的人没有权利像普通人那样生活,这样会失掉常人所拥有的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乐趣,这个乐趣就是工作过程本身。2000年一个周末的早上,王选给在香港的一个朋友打了一个电话:“旋龙,我查出癌症了,别担心,我一定战胜这个癌细胞。”他还在遗嘱中写道:“当癌细胞全面转移、医生认为只是延长寿命之时,就坚决放弃治疗。妻子也支持这样做,我们两人都不愿浪费国家和医生们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在正常脑死亡时立即捐献所有有用的器官,并于12小时之内火化,完全避免遗体告别、追悼会等我最最反对的程序。家属不陪同,骨灰不保留。不得用公款为我设立基金。”
2006年2月13日,王选突然消化道大出血,病情恶化,呼吸越来越衰竭。深知丈夫心愿的妻子将脸贴在他耳边轻声问:“那咱们不输血啦,留给更需要的人吧?”尽管闭着眼睛,王选还是肯定地点点头。十一时零三分,王选安详离世,享年69岁。这是他最后一次,也是最令人动容的一次,自主选择了自己的离开。
王选的一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在年少时期,他品学兼优,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模范少年;在求学的道路上,他苦苦探索知识,找到了自己热爱且擅长的领域;面对疾病,他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努力地生活;当感到力不从心之时,他又急流勇退,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机遇。他胸怀科技报国的雄心壮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并以提携后学为己任,不愧是科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人民教师的优秀典范。
来源: 岳阳市科技馆 李昶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