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艺术看科学系列
第二期《让智慧发光》
广州市科协与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携手推出“透过艺术看科学”系列,透过多件/组正在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展出的艺术珍品,带领大家感受艺术的魅力,挖掘蕴藏在画作中的科学元素和科学故事,解读画作中的科学知识。
本期带来的作品是广东艺术家汤小铭的历史人物画《让智慧发光》。在宏大的地质挂图背景前,地质学家李四光静坐沉思,一手握着矿石,一手拿着放大镜,目光如炬凝视远方。纷繁复杂的背景与他身上简朴的黑衣相对照,人物冷静睿智的神态下,是激烈的思考与智慧的光芒。画家刻画这一形象,不仅是对科学家毕生探索事业的颂扬,更是新中国科学家精神风貌的体现,也是对中国科学未来发展的信心。
让我们一起来,透过画作,阅读背后故事,感受科学家的精神。
“透过艺术看科学”系列·第二期
致敬“地质之光”李四光
《让智慧发光》
汤小铭 油画 86×124cm 1979年 广东美术馆藏
这幅作品正在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
三楼“潮起珠江”展览12号厅展出
展至2024年10月31日
Part 1 画家笔下的科学家
汤小铭创作《让智慧发光》时工作照
图/广东美术馆编:《历程 广东新中国一代美术家》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
图/中国地质科学院
广东画家汤小铭曾先后担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等职务,同时也是筹建广东美术馆的倡导者和最主要的参与者。他刻画的一系列历史人物肖像,抓取了人物的历史性时刻和瞬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永不休战》被收入中学教科书,成为鲁迅“民族魂”的最好诠释;《满腔热忱》中的白求恩、《让智慧发光》中的李四光、《孙中山先生》中的革命先行者形象,无不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烙下时代精神的印记。他谈到:“我之所以画了一系列历史人物肖像,其实是想通过这个体裁来表达一种主题思想,通过所谓典型环境、典型性格来体现一种精神。”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李四光的名字和他的故事,早已广为人知。在李四光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当时的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曾以“光辉的旗帜”为题,发表了长篇讲话。同一年,汤小铭创作了历史人物画《让智慧发光》。画作标题的“光”字,既来自主人公李四光的名字,也是科学家的智慧之光和“眼光”,更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曙光。
谈及这张画的创作,汤小铭曾说道:“李四光讲的是‘石油之光’,那么我的(创作)内容就往这边靠,就是给人一种光明(的感觉)。”画面以一幅巨大的中国地质图为背景,刻画了李四光在工作室里手握矿石,思考的瞬间。通过这一块石头,李四光发现了大庆等油田,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艺术家巧妙地运用色彩与笔触,勾勒出地貌的瑰丽多姿。这不仅是对地质学家工作环境的真实再现,也寓意李四光所从事的地质事业如同这大地一般,既复杂多变又充满挑战。
李劲堃曾评述:“《让智慧发光》除了表现出当时对人物肖像的这种刻画,更关键是传达出一种对人性的描写,透过他的这种刻画来包含着这个科学家的一生,包含着他对科学家的理解。”
作为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拓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李四光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以追求科学真理为使命,秉承科学报国之志,坚贞不渝地将学术活动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事业紧紧相连,为祖国建设和地球科学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在民族复兴路上,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攻克了一道道“世界级”科技难关,创造了一个个“中国式”科技奇迹,铸就了中国科学家独有的精神品质。
Part 2 “地质之光”李四光
图/中国地质科学院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李四光从小立下报国之志。1904年,学习优异的他被选派到日本学习造船专业。1910年,李四光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推选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当选为实业司司长。本想以实业拯救中国,但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1913年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一年后,他决定改学地质专业。在学习地质学的同时,李四光选学了物理学、数学等课程,为日后科学拓展储备了多学科知识。
青年李四光
图/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1920年,李四光接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聘书,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从此,李四光走上了“科学救国”之路,开始了在中国地质科学领域的探索和攀登。
树里程碑,创地质力学
李四光还创立了地质力学,首次提出将力学理论引入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研究中。
1959 年11 月,李四光(右5)与苏联专家在北京西山隆恩寺鉴定第四纪冰川基岩冰溜面
图/中国地质科学院
1941年在厦门大学演讲时,李四光首提“地质力学”,次年他在《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一书中,正式提出“地质力学”的概念。此书从应力、应变和岩石物性着眼,研究了构造形迹性质,划分了构造系统,厘定了构造型式,分析了构造系统的联合,最后提出解决地质力学问题的途径。
1962年,《地质力学概论》正式出版,这部论著提供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矿产资源勘查、环境和自然灾害评估等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
殚精竭虑,寻找石油
1950年,李四光回到新中国,开始奋战在地质、石油勘探等建设事业的第一线。那时,国家急需石油能源,但探明储量却非常少,一些大国散布“中国贫油论”,并对中国进行石油封锁。
1953年,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征询他对我国石油资源的看法。李四光表示:“我国地大物博、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做好地质勘探工作”。
图/中国科学院
后来在李四光的理论指导下,中国的土地上终于有石油冒了出来。特别是东北、华北平原先后突破之后,李四光更加坚定了中国具有丰富石油资源的信心,指出“到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他的坚持,为中国寻找石油突破封锁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964 年,北京国际科学讨论会期间,李四光(右2)向各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介绍多年收集的各种标本
图/中国地质科学院
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1949年回国时,他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马仪,为中国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二五”计划末期,中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中国核工业发展需要。
1965年,李四光在北京地质部研究所察看矿石标本
图/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图/岳阳科技馆
科学之所以能够持续地发展和进步,得益于一代代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和前赴后继的努力。李四光先生的一生,是对爱国情怀的坚定体现,是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是对科学创新的不断探索,是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是学术研究的严谨求实。他的这些品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地质学者不断探索,勇往直前。
回望历史,在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众多科学巨匠全身心投入科学事业,深刻地展现了爱国与报国的高尚精神。李四光先生正是这些杰出科学家中的杰出代表,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评价的:“李四光,他永远是中国科学界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阅读艺术中的科学家故事
到美术馆感受原作的温度
我们期待你能来到
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三楼12号厅
找到汤小铭的画作《让智慧发光》
透过艺术与科学家“见面”
本期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
想看更多有趣又实用的内容
赶紧关注我吧
来源: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岳阳科技馆,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源版权图库创客贴,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来源: 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