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湿气?
=========
湿气是中医学的一个概念。古人通过对四季的观察,总结出自然界存在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表现,分别对应不同季节的特征,如春季多风,夏季多暑多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等。
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对人体是无害的,人体会自行调节适应。但如果气候变化出现异常,或超出了人体适应能力的范畴,就容易出现不适症状甚至导致疾病发生,此时上述六种气候表现就可成为致病的邪气,即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
湿邪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人体阳气,还易和其他邪气合并,比如湿遇寒则成为寒湿,遇热成为湿热,遇风成为风湿。
引起湿气的原因?
===========
益阳市中心医院专家表示,湿气的来源主要有外感湿邪和内生湿邪。
1、外感湿邪
这是地域和气候特点决定的,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人群更容易生“湿气”;此外,长期接触水湿者如洗衣、厨房、水产养殖工作者等感受湿邪的风险更大。还有一些不良习惯如经常洗头发不吹干、湿衣服不换洗的人,也容易感受湿邪。
2、内生湿邪
内生湿邪主要与六个生活习惯关系密切:缺睡眠、口味重、贪寒凉、喝大酒、运动少、长久坐。
过食生冷、油腻、酒饮及饮食不规律的人群容易生湿。这些因素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变差,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导致湿气在体内累积。
作息紊乱、长期熬夜的群体也容易生湿。作息紊乱易损伤脾胃,长期熬夜消耗气血,常常出现劳倦,中医古籍《脾胃论》提出:劳倦则脾先受病。脾病则水谷运化受到影响,容易出现脾胃虚弱,水湿无法运化而聚集在体内。
缺少运动的人群湿气难化,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气血运行,脏腑气机升降功能,帮助水湿运化。而懒动少练,久坐伤肉,最终也会导致脾气运化失常,内生湿滞。
长期受不良情绪影响,肝郁气滞的人群,也容易导致脾虚,出现湿邪表现。
湿气重可能引发哪些疾病?
===============
中医认为,湿性重着、粘滞,易伤阳气。湿邪侵入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肌肉关节,阻碍气机,会出现头身困重、乏力、肌肉关节酸痛、浮肿肥胖、腹胀、大便异常等问题。
湿气重的表现
=========
1.形体
中医素有“瘦人多相火,肥人多痰湿”一说,就是指体型偏胖的人体内多有水湿,严重者还可能会出现下肢水肿等问题。
2.状态
中医讲湿性重浊,其临床症状有沉重的特性。体内湿气重着的人常常会感到疲乏,身体困重,不喜欢运动,头重如裹,头脑不清爽,关节沉重,浑身酸痛等。
3.胃口和食欲
湿气重的人脾运化功能减弱,到了该吃饭时却没有饥饿感,什么也不想吃,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腹胀。
4.大便
湿邪困阻中焦,大肠功能失司会出现腹泻、腹痛、大便不成形等。
5.皮肤
湿气重的人容易出现皮肤毛孔变粗,油腻,容易长痘,颜色不好看,呈暗黄或蜡黄色,容易皮肤瘙痒甚至出现湿疹。
6.舌苔
舌体胖大,舌苔厚腻,舌边有齿印。
7.头发
头发容易油腻出油,脱发增多。
三伏天怎么祛湿?
===========
1.清淡饮食,少食冷饮
清淡、适度、均衡饮食,不要过多摄入瓜果、雪糕、冷饮等生冷寒凉的食物,不要一味追求减重而拒绝主食,也不可嗜食肥甘厚味之品增加脾胃负担,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从内生。
2.适度运动
动则生阳,适量的运动既可以激活一身的阳气,还能出汗排湿。
3.起居防潮
环境潮湿是造成外湿的主要来源,因此居住环境要避免潮湿,空气流通。
4.淋雨、汗湿后及时更换衣物
夏天淋雨或者流汗湿透了衣衫,要及时更换,否则也容易受寒,还会加重体内湿气。
5.中医中药
中医常用的祛湿方法有利湿、化湿、渗湿、燥湿等。
(1)芳香化湿:可选用藿香、佩兰、木香、石菖蒲、豆蔻等辛香温燥的药品煎水服用,也可将这些药物研磨制作成香囊佩戴。
(2)健脾祛湿:日常可以食用一些健脾利湿的食材,如山药、莲子、白扁豆等。
(3)利水渗湿:常用赤小豆、茯苓、车前子、冬瓜皮、玉米须煲汤或者煮粥、煮茶等。
(4)温阳化湿:阳气就好像是体内的“烘干机”,阳气足盛可以帮助驱除体内湿气,可将黄芪、肉桂、干姜、艾叶加入膳食或茶饮中。另外,三伏贴、三伏灸也是温阳助阳的有效方法。
哪些食物可以祛湿?
============
湿气重可以适当多吃一些能够健脾利湿的食物,如洋葱、冬瓜、赤小豆、扁豆、白萝卜、南瓜、紫菜、薏苡仁、山药、玉米(带须)、花生、枇杷、荷叶、陈皮、山楂、鲫鱼等。
推荐药膳
=======
1、白扁豆山药粥
食材:白扁豆30克、山药30克、大米50克。
做法:白扁豆洗净,加适量水浸泡,山药切片。将白扁豆及浸泡用的水进行大火煎煮,烧开后转小火,30分钟后,加入山药和大米;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至粥熟。出锅前,可加适量冰糖调味。
功效:健脾祛湿。
2、冬瓜薏米粥
食材:冬瓜100克、薏米50克、粳米30克。
做法:冬瓜洗净后,带皮切成小块,与薏米、粳米同放入锅内,用小火加水熬煮,至瓜烂米熟成粥。
功效:祛湿利水。
3、茯苓赤小豆粥
食材:茯苓30克、赤小豆50克、粳米50克。
做法:将茯苓、赤小豆、粳米淘洗干净后,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小火熬煮。
功效:健脾祛湿。
4、陈皮山楂饮
食材:陈皮5克、山楂5克、荷叶3克。
做法:将食材放入杯中,加开水冲泡。
功效:健脾祛湿。
参考资料
1. 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版;
2. 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年版;
3. 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版;
4.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益阳市中心医院 陈艳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益阳市中心医院